现在有很多人都选择创业,选择创业的话,大部分情况下都会创立自己的公司。公司如果一直能够良好经营,那么公司也能够发展的比较长远。但是有些公司经营失败,就需要面对注销这一事。那么,公司注销中强制解散是什么意思?下面就由企服快车财税小编为您整理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公司注销中强制解散是什么意思

公司的解散有强制解散和自愿解散两种形式。强制解散是指公司因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被行政机关或法院撤销或裁定解散。这是公司基于法律或主管机关命令而被迫进行的解散。公司解散后,在清算完结前,法人资格仍视为存续,但其权利能力受到严格的限制,仅限于在清算范围内活动,不得再进行新的营业行为;公司的代表机关和代表人的权限自公司清算组成立之日起终止,由清算人代表公司进行清算行为。

二、公司司法强制解散的条件是怎么样的

所谓公司司法强制解散,是指公司经营出现显著困难、重大损害或者董事、股东之间出现僵局,导致公司机构不能按照法定程序作出决策陷入无法正常运转时,依据股东的申请,由法院裁判解散公司的法律制度。

根据《公司法》第183条的规定,公司司法强制解散应满足以下条件:

1、公司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继续存续会使股东利益受到重大损失;

2、其他途径不能解决该问题;

3、由持有公司全部股东表决权百分之十以上的股东申请。在符合上述条件后,公司股东可以请求法院判令公司解散。

三、公司解散的类型

公司解散有如下两种基本类型:

1.任意解散

依公司章程规定或股东会决议而解散。

2.强制解散

因政府有关机关决定或法院判决而发生的解散。具体分为:

(1)行政解散

企服快车财税提醒,这种解散属于行政处罚方式。在公司经营严重违反了工商、税收、劳动、市场、环境保护等对公司行为进行规制的法律、法规和规章时,为了维护社会秩序,有关主管机关可以作出决定以终止该公司的主体资格,使其永久不能进入市场进行经营。

(2)司法解散

当公司出现股东无力解决的不得已事由,或者公司董事的行为危及公司存亡,或者公司业务遇到显著困难,公司财产和股东的权利可能遭受严重损失时,持有一定比例股份的股东有权请求法院强制解散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