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高兴之余,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单纯专利数量的增长,并不能作为国家、企业或高校创新水平的评价指标。

正如不少人在讨论中所指出的,真正有用的专利应该是质量高的专利,而质量高的专利不仅是具有科技发展前瞻性的专利,也应该是真正可以转化为生产力(产品)的专利。

专利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中转化率指标的高低,更接近反映一国的“智造”潜力。

因此,专利“质”“量”双高,才能说一国是真正的专利强国。

透视我国专利版图,一些数据须引起关注,比如根据有关方面的统计,中国专利的转化率约为10%,而专利资本化的比例也较低,大多数专利处于“闲置”状态。

毋庸讳言,专利领域存在着滥竽充数的现象。

一些企业将专利申请作为上市公司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一个指标或是取得垄断权的途径,部分高校或科研机构也将专利申请用来为自家的创新能力“撑门面”,专利申请人将专利作为职称晋升的加分筹码也早已不再是什么新鲜事。

就是在这样的异化中,专利失去了其本来的价值和意义,国家知识产权管理机关甚至一度提出要清理“垃圾专利”,问题的普遍性及严重性值得我们反思。

专利数量屡创新高,是“中国智造”实现突破的新开始。

如何在“大”的基础上做“强”做“实”,如何进一步提高专利的转化率,如何让专利创新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尤其是以此为跳板提升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亟待政府、高校、企业和社会各方协同努力。

唤醒创新热情与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唤醒科技创新的整个支撑体系,是实现下一个突破,继而走向专利强国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