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恶意商标”是流氓行径,是因为这些描述商品的属性词,电商没法不用,消费者也要经常搜索;电商使用在先,商标注册在后。

不同于传统店铺的是,信誉良好的电商特别在意自己的商品会不会被投诉、下架,这样的损失非常之大。

即使通过申诉恢复下架商品,但由于没有了成交记录,也会造成间接损失,这是由电商的生存方式所决定的。

在这样的现实之下,面对“恶意商标”,电商的选择往往是息事宁人,采取出钱私了的做法。

这已经影响到电商市场的健康发展,成为行业发展的毒瘤。

“恶意商标”的出现,并不是商标法的立法初衷,如何进一步完善制度设计,是摆在监管者面前的问题。

首先要做的是严把商标注册关。

没有产品,却以盈利为目的,注册一系列商标,这是对市场秩序的扰乱。

因此,要严格审查,努力杜绝“恶意商标”。

其次,是要建立黑名单制度。

阿里巴巴运用大数据,通过对整体投诉准确率、假货投诉不准确率、主动撤销投诉率的分析,对相关企业开出“封杀令”,并向法院提起诉讼索赔,加大了对“恶意商标”链条的打击力度。

监管部门要和电商平台、行业研究机构形成联动,参考其数据,设立商标注册黑名单制度,也是从源头杜绝“恶意商标”的有效方法。

再次,要设立绿色通道,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加速审理,形成快速处置机制,及时发现并对此类“恶意商标”宣告无效。

加大商标保护力度,以及杜绝“恶意商标”,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唯有如此,才能让商标保护更加有力,才能让行业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 HN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