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开展管理会计活动,主要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利用各种信息(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在规划、决策等方面开展的一系列相关活动。

行政事业单位是非营利性的,因此管理会计的应用与企业明显不同,即企业使用管理会计的最终目标是提高盈利能力和盈利能力,行政事业单位使用管理会计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进而提高公共事务的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种类繁多,行业不同,经济环境不同。

因此,各行政事业单位应根据本单位的业务特点和内外部环境,建立管理会计体系,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会计实施方案,明确各部门的责任和权限,加强人员配备,提供运营资金,配置办公场所,确保管理会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管理会计在行政事业单位应用的必要性

1.有效应对外部环境的挑战。

行政机构面临的外部环境不断发展,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办事时效性要求不断提高。

这些变化对行政机构管理公共事务提出了新的挑战,对其在决策、管理、评价等方面也提出了很大的考验。

面对新形势,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方法也行必要的调整,提高决策的针对性和准确性,有效处理各种公共问题,提高公众信任,建立管理会计制度是应对挑战的重要手段之一。

管理会计系统应用综合预算管理、滚动预算管理、风险管理、战略地图、平衡记分卡等工具提供详细数据,尽可能提供科学可靠的决策,满足行政机构提供高效服务的期望。

我国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未建立管理会计制度,未使用管理会计工具参与单位规划、决策、控制、评价活动,导致单位规划不合理、决策不科学、控制、评价形式,浪费大量人力物力,未取得预期成果。

2.为单位控制运营成本提供方法。

行政事业单位作为非营利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普遍缺乏成本效益观念,忽视成本控制和成本核算。

同时,由于单位缺乏管理会计系统,预算执行数据、资源管理数据、风险数据无法完整记录,或记录后无法及时提供给领导,无法分析和采取对策。

管理会计系统不仅可以完全记录单位的所有数据,还可以提供专业工具及时处理数据。

因此,建立完善的管理会计体系,有利于跟踪预算执行、资产管理、资源消耗等情况,提供客观真实的信息,利用管理会计的工具和方法进行分析,及时提供改进意见和措施。

3.当行政事业单位建立内部控制系统并处于稳定运行状态时,管理会计系统可以收集信息并进行分析反馈,使单位内部控制系统更加全面和完善。

内部控制和管理会计系统相互促进和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