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击高通,削弱高通的研发能力,可以从根本上和从技术上削弱安卓阵营的创新能力,对于处在安卓阵营的中国手机厂商来讲,无异于釜底抽薪
围绕“知识产权定价”,苹果与高通的专利战火越烧越旺,在太平洋两岸的两个主要国家呈现胶着状态,难分难解,把世界媒体、围观群众和产业链其他企业都卷了进去,俨然一次知识产权的“世界大战”。
9月29日,战事再度升级。
高通向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就iPhone的电源管理、Force Touch等三项非标准必要专利起诉苹果,要求禁止iPhone在中国的生产和销售,这让多个舆论场炸锅沸腾。
从亲密携手到对簿公堂
高通在9月29日放的大招,像精确制导导弹一样“快、准、狠”,有点釜底抽薪的味道。
祭出这杀手锏,说明两大科技巨头已经彻底撕破脸皮。
中国是iPhone的最大生产基地,中国市场是iPhone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销售市场。
据有关数据,2016年,苹果有22.5%的销售额来自中国。
高通出狠招,是被苹果所逼。
苹果除在美国要求高通赔偿10亿美元,在北京索赔10亿元人民币以外,甚至在没有判决前就单方面违背以前的协议,从2017年第二季度起,停止向高通支付专利费用。
苹果和高通,是美国的两家科技企业,双方有过密切合作。
2007年,苹果推出iPhone,进军智能手机市场,开始使用高通专利,向高通缴纳专利授权费用。
从iPhone 4开始,双方的合作进入蜜月期,苹果使用高通基带芯片,提升iPhone的性能和竞争力,赚得盆溢钵满,占据全球手机行业九成以上利润,苹果股价因此不断攀升,峰值达到8000多亿美元。
这种前提下,苹果心甘情愿,兴高采烈地与高通分一杯羹,按期向高通支付专利授权费用。
两者交恶,始作蛹者是苹果。
今年1月,苹果在美国加州南区联邦地方法院发起专利诉讼,起诉高通“垄断无线芯片市场”,提出10亿美元索赔。
随即又把战火引到中国,1月25日,向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提起诉讼,称高通滥用行业垄断地位,索赔10亿元人民币。
受到苹果突袭的高通,不得不奋起还击。
4月,高通向美国加州南区联邦地方法院递交答辩状,并对苹果提起反诉。
高通称“如果没有高通的技术,iPhone不可能成功”。
现在,两大科技巨头的专利战越演越烈,成为影响行业的大事件,被卷入者越来越多。
双方争论的实质是“知识产权的定价权之争”。
原来,专利的定价权是由所有者高通决定,苹果每生产一部iPhone,就要向高通缴纳一定数量的专利费用(据外媒报道,每部手机苹果需要交给高通10美元)。
现在,苹果要把定价权抢过来,每生产一部iPhone,只愿给高通支付4美元专利费用。
这种砍价手段真够狠的。
知识产权的价格到底是由拥有者来定,还是由购买者来定?
产经观察家洪仕斌认为,知识产权与iPhone的配件和iPhone手机一样,都是商品,都要用货币进行购买。
苹果向三星购买的iPhone屏幕、电池等配件,都要缴纳费用;向高通购买专利,理所当然也要缴纳费用。
这一点,苹果也是认可的。
苹果也有部分专利,也是要求使用者缴纳专利费用。
这种做法也是世界通行模式。
摩托罗拉、爱立信、诺基亚的专利,使用者也都是要缴钱的。
所以,苹果不缴钱说不过去。
但到底缴多少钱合适,这个定价权在谁手里?或许苹果和高通可以协商,做到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在无法协调的情况下,到底由谁来主导呢?洪仕斌打了一个比方,苹果卖iPhone手机多少钱一部,主导权是在苹果手里,是由苹果说了算,购买iPhone的消费者是没有定价权的,苹果也没有给消费者讨价还价的余地。
高通不愿将定价权交给苹果,也是基于这个道理和事实:即知识产权的所有者对其拥有定价权,这个收费标准,高通不只针对苹果一家,对全球其他企业都是一个标准。
苹果发难为了力阻利润下滑
在苹果与高通合作的那么长时间内,一直相安无事,今年年初,苹果为何突然向高通发难呢?
这是源于苹果iPhone的销售和盈利能力不断下滑。
iPhone是苹果利润的主要来源,占据其利润的三分之二以上。
早期的iPhone盈利能力十分强悍。
据有关数据,2016年第三季度,iPhone的利润达到巅峰状态;第四季度,iPhone拿走了全球智能手机整体利润的92%。
但后面开始走下坡路,到2017年第一季度,iPhone拿走的行业利润掉到了83.4%,第二季度已经不足80%。
现在发布的iPhone 8/8P竟然罕见遇冷,导致苹果市值在新机上市两周内蒸发了数百亿美元。
为寻找新的增长点,提升利润率,苹果不得不从产品之外的渠道想办法。
其中闹得沸沸扬扬的有两条路径:
一是向微信公众号文章打赏抽取三成提点,二是停止和减少向高通缴纳专利授权费用。
向微信公众号文章抽取提成的做法引发了轩然大波,遭到腾讯反对和网友口诛笔伐。
苹果就把寻找新的增长点和提升利润的突破口,放在了停止或减少向高通缴纳专利授权费用上。
据悉,目前苹果每年要向高通缴纳20亿美元专利授权费用,这大致相当于苹果卖掉大量手机所赚取的利润,而苹果在2016年卖掉的手机在两亿部以上。
如果这个费用能省下来,或者大幅度省下来,对于改善苹果下滑的盈利现状可谓事半功倍,立竿见影。
可是高通的专利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钱堆出来的。
高通研发能力很强,是因为其在科研投入很大,高通每年都把营业收入的20%投放在科研上,才聚沙成塔,积腋成袭,有了今天的累累成果,积累了13万多件专利技术。
成立三十多年来,高通花在科研上的费用已经高达470亿美元,打造了通讯行业众多标准的基础专利。
高通的商业模式之一,就是向行业里其他企业开放专利,通过共享这些专利获取授权费用,来继续推进更新、更先进技术的后续研发,保障技术革新,实现可持续发展。
起诉高通 意在打压国产手机
2016年12月,韩国公平交易委员会对高通发动了反垄断调查,判定其涉嫌在专利授权和基带芯片上形成垄断,要处以8.54亿美元的高额罚金。
但高通并没有认罚。
坊间认为,是苹果和三星合谋,操纵了韩国对高通的高额罚款。
三星是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企业,年产值高达3亿多部。
如果能够取缔或减少高通专利授权费用,那将同样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如果苹果对高通的专利战胜利了,国产手机阵营能够从中获益吗?
答案或许是否定的。
届时,不仅国产手机阵营成不了受益者,而是会成为受害者。
苹果是一套封闭的系统,而国内的智能手机厂商都在安卓阵营。
安卓手机背后,最大的技术支持力量就是高通。
这几年,中国手机厂商不仅在国内所向披靡,市场占有率大幅领先苹果;在国外,中国厂商、安卓阵营也在不断挤压苹果的市场份额。
而打击高通,削弱高通的研发能力,可以从根本上和从技术上削弱安卓阵营的创新能力,对于处在安卓阵营的中国手机厂商来讲,无异于釜底抽薪。
高通的业务模式是:自己不做手机,但提供手机的重要配件——芯片,以及通过专利许可模式,把许多重要的技术许可供手机厂商使用。
这大大降低了手机产业进入的技术门槛,促进了竞争,特别是强化了对苹果的竞争。
而这一点,正是苹果不愿意看到的,想办法要打击的。
洪仕斌认为,现在苹果暂停缴纳专利费,对于其他缴费的中国手机厂商来说,已构成不公平的竞争优势,这部分费用甚至可能转嫁到国产手机身上。
早在2015年2月,国家发改委就公布了关于高通在中国的专利收费模式的决定,而苹果拒不执行和接受这一条件。
目前,国产手机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刻,注重科研创新,是国产手机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需要痛下决心,重视创新。
如果苹果不缴或少缴专利费用,比钱更严重的后果,就是让国产手机阵营看不到科研创新的价值和希望——既然剽窃抄袭成本那么低,自己研发的科研成果得不到合理的对价和回报,还注重科研做什么呢?
这种意识与目前国家正在倡导的鼓励创新,注重研发的主基调背道而驰。
长此以往,将使我国企业忽视专利的真正价值,难以顺利完成转型的宏图伟业。
只有认真缴纳专利授权费用,才能真正意识到科研的价值,励精图治,强化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
企服快车企服快车是一家以数据为核心,致力于为个人、企业和其他组织提供中国商标查询、商标监测、商标驳回数据等全方位的知识产权服务的互联网公司。
如果您有其他问题可以加入企服快车企服快车官方qq群交流讨论商标问题
中国大陆
美国
日本
韩国
新加坡
英国
德国
BVI
开曼
澳大利亚
加拿大
中国澳门
中国台湾
印度
法国
西班牙
意大利
马来西亚
泰国
荷兰
瑞士
阿联酋
沙特阿拉伯
以色列
新西兰
墨西哥
巴西
阿根廷
尼日利亚
南非
埃及
哥伦比亚
智利
秘鲁
乌拉圭
比利时
瑞典
芬兰
葡萄牙
加纳
肯尼亚
摩洛哥
斐济
萨摩亚
巴哈马
巴巴多斯
哥斯达黎加
毛里求斯
塞舌尔
百慕大
巴拿马
伯利兹
安圭拉
马绍尔
厄瓜多尔
记账报税
税务筹划
一般纳税人申请
小规模纳税人申请
进出口退税
离岸开户
商标注册
专利申请
著作权登记
公证认证
电商入驻
网站建设
VAT注册
ODI跨境投资备案
许可证办理
体系认证
企业信用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