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2月6日—7日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第三届首都大学生科技创新作品与专利成果展示推介会上,北京建筑大学工业工程专业的袁齐所带来的作品——“移动式机器人座椅”被一家公司看中,当场就与他签了合约,要将作品开发成面向市场的产品。
展示推介会上,大学生的专利成果很“抢手”,但与此同时,全国还有很多大学生的专利不能转化成产品,一直沉寂着,直至作废。
536件专利吸引企业来“淘宝”
“我们自己去各大院校找适合开发的作品,就像大海捞针一样难。”与袁齐签约的北京新锐世纪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徐立明说,“前两届推介会让我们发现了大学生这个专利拥有群体,眼前一亮。”在这届展示推介会上,徐立明一口气签下了三个学生作品,打算将其开发为成熟的产品。
袁齐的“移动式机器人座椅”原本为本校的图书馆设计,按照他的设想,进入图书馆,一个座椅就会与读者手中的手持设备连接,走到哪,座椅就跟到哪,随时可以坐下阅读书籍,如果增加跌倒报警装置,则可以成为社区老年人使用的产品。
另一个作品,已经成为推介会上激励学生创新的典型。那就是“绿色信封”——看似普通的信封,沿着虚线折叠,就变成微型花盆,将棉片包裹的花籽塞入其中,浇水就可收获一片绿色。在去年的展示推介会上,“绿色信封”被企业相中,开始量产销售。它的设计者,来自中国农学院的张岩用这个作品参加了2014中国设计红星奖的评选并获奖。“不能量产,就不够资格参与这个评奖,所以我特别感谢这个推介会。”张岩说。
这样的学生创意作品,在展示推介会上比比皆是。据北京市科协副主席周立军介绍,这一届展示推介会共收到来自京津冀三地55所高校的536件专利成果。
同时,也吸引了50家企业代表前来“淘宝”。
大量学生专利继续沉寂
近年来,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和高等院校通过政策措施和奖励制度,激励大学生科技创新,这让大学生提交专利申请的热情越来越高。据统计,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就已累计提交了6000余件大学生专利申请。
这原本是一件好事,但由于大多数学生专利科技含量相对较低且不能满足企业和市场需求,以致出现了大学生专利转化率不高的问题。共青团宁波市委曾在2013年公布过一项统计数据,过去三年,宁波高校学生共拿到900多项国家专利,转化成产品进入市场的不到5.6%。
袁齐告诉记者,他身边有专利的同学不少,能成功转化为产品的“几乎没有”。
同时,还有一些专利因每年还需交纳专利保护费而被放弃。以发明专利为例,1至3年的费用大约为900元,同时间段的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所需费用大约为600元。如果不交纳这笔费用,专利过了受保护期就要作废,很多大学生的专利因此作废。袁齐说,如果这次没有企业帮助他转化,他“可能也会放弃”延长专利“生命”。
如何提升大学生专利转化率
“作为企业,我们看重周期短、见效快的专利。”徐立明说,很多大学生的专利成果“只是一个产品的一小部分,单靠这个要想转化为产品还不够”。这也是大学生专利成果转化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闭门造车,不了解企业需要什么。另一个原因则是没有机会展示给相关企业。“我们自己去找企业,求爷爷告奶奶,人家也不愿意理我们。”张岩对此深有感触。
究竟如何“激活”大学生沉寂的专利?在北京建筑大学校长朱光看来,要提升大学生专利的转化率,企服快车面要沿着将学生的学科专业和企业、社会需求相结合的方向去引导,另一个方面,也要为学生搭建更精细化的平台。
正是看到这些问题,北京市科协才联合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知识产权局等单位共同举办了这个展示推介会。并在展示推介会上增加“创新大讲堂”等活动,邀请知名企业家指导学生如何创新。“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明白企业究竟需要些什么,并帮助他们打通专利转化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最终为大学生营造好的就业、创业的生态环境。”周立军说。(企服快车温馨提醒-来源光明日报)
中国大陆
美国
日本
韩国
新加坡
英国
德国
BVI
开曼
澳大利亚
加拿大
中国澳门
中国台湾
印度
法国
西班牙
意大利
马来西亚
泰国
荷兰
瑞士
阿联酋
沙特阿拉伯
以色列
新西兰
墨西哥
巴西
阿根廷
尼日利亚
南非
埃及
哥伦比亚
智利
秘鲁
乌拉圭
比利时
瑞典
芬兰
葡萄牙
加纳
肯尼亚
摩洛哥
斐济
萨摩亚
巴哈马
巴巴多斯
哥斯达黎加
毛里求斯
塞舌尔
百慕大
巴拿马
伯利兹
安圭拉
马绍尔
厄瓜多尔
记账报税
税务筹划
一般纳税人申请
小规模纳税人申请
进出口退税
离岸开户
商标注册
专利申请
著作权登记
公证认证
电商入驻
网站建设
VAT注册
ODI跨境投资备案
许可证办理
体系认证
企业信用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