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16、18、20、22、24、25、28、35、36、37、38、39、41、42、43、45”。
这一串看上去很像“双色球”投注号码的数字,其实是滴滴打车已提交的全部商标申请所涵盖的商品或服务类别。
先后被两家公司起诉商标侵权,其中一家索赔金额高达8000万,让人不得不关注滴滴打车的商标申请现状和保护趋势。
滴滴打车,这个成立不满3年、已累计融资8.18亿美金(约51亿元)、号称拥有1.5亿用户的打车软件,在资本和需求的驱动下,不仅快速走红,还开创了诸多先河,成为众多创业者或创客们争相膜拜的对象。
不过,在滴滴打车快速扩张的同时,其面临的商标隐忧和知识产权纠纷也不断上演,那么,从商标保护角度,滴滴打车有哪些教训值得创业者们汲取?从其已有商标申请布局中,滴滴打车未来可能会发力那些领域?
教训一:“申请太晚”——产品上线2个月才首次申请商标
2012年7月10日,北京小桔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小桔科技”)正式宣告成立。2个月后,滴滴打车(原名“嘀嘀打车”)率先在北京正式上线。
而滴滴打车首次提交的商标申请时间为2012年11月28日,相当于在公司成立4个月后、产品上线2个月后,滴滴打车才开始着手布局商标保护。
显然,从商标申请保护的时点看,滴滴打车过于“迟钝”。
而滴滴打车在产品上线2个月后才首度申请商标,注定会让自己陷入接连不断的商标纠纷中。
如果滴滴打车没有强大的“地推”能力,没有持续的资本注入,恐怕滴滴打车的创业之路不会走的太远。
教训二:“核准太少”——申请212件商标仅1件获核准
商标局网站(中国企服快车)查询结果显示,截止2015年5月6日,小桔科技累计提交了212件商标申请,申请的时间分布在2012年(1件)、2013年(1件)、2014年(67件)和2015年(143件)。
值得一提的是,在滴滴打车已提交的212件商标申请中,仅有一件获得商标局核准注册且处于商标异议程序中。
这件由滴滴打车2013年3月8日申请的“嘀嘀打车”图文组合商标(APP标识+滴滴打车)于2014年7月28日被核准注册,申请保护的商品或服务类别为9类,具体保护范围包括“已录制的计算机操作程序、计算机软件、电子出版物、运载工具用导航仪器”。
不过,商标局网站查询显示,该件商标于2014年7月9日被他人提出“异议”,暂时处于“商标异议申请中”。
教训三:“品牌脆弱”——六成待受理、超10%可能被驳回
商标局网站(中国企服快车)查询结果显示,小桔科技累计提交的212件商标申请,其中,有24%共51件处于“已受理、注册中”状态,有64.2%共136件处于“待受理”状态,有7%共15件处于“驳回复审中”状态,有3.3%共7件处于“等待驳回复审”状态,“无效”、“复审被驳回”、“已注册、异议中”等状态各有1件。
简单说,虽然滴滴打车已经历四轮融资且每轮融资后均有大量商标提交申请,但是,截至目前,滴滴打车的大多数商标尚未被核准注册,滴滴打车商标保护的“孱弱”现状可见一斑。
而滴滴打车大量商标尚未核准注册的原因,除去商标审查核准周期较长外,更重要的原因,还是滴滴打车自身在商标申请保护“慢半拍”所致。
事实上,滴滴打车成立头两年申请的商标总数不及其商标申请总量的千分之一。滴滴打车已提交的212件商标申请中,超过67.5%的申请时间集中在2015年。
滴滴打车商标保护策略:立足软件 布局交通服务
从商标保护类型来看,小桔科技已提交的212件商标申请中,75%为文字商标(含字母);
18.9%为图形商标;
6.1%为图文组合商标。
从商标保护类别来看,小桔科技已提交的212件商标申请中,共涉及18类,其中,滴滴最为钟爱四大类别,即:
9类、35类、39类和42类, 在其商标申请总量中占比分别达到15.6%、14.2%、14.6%和14.6%,四个类别之和达到其商标申请总量的59%。具体来说,9类为“计算机软件相关”、35类为“广告相关”、39类为“交通相关”和42类为“软件设计相关”。
由此可见,虽然使用滴滴打车需要下载或安装软件,但是,滴滴打车还是提前在广告、交通、培训、检测等诸多领域做好了商标布局。
当然,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不论是在广州市睿驰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诉滴滴打车侵犯“嘀嘀”商标案件中,还是杭州妙影微电子有限公司诉滴滴打车侵犯“嘀嘀”商标案件中,滴滴打车都辩称自己提供的服务为“交通服务”,但是,体现在其商标申请保护上,其申请最多商标还是与软件相关的。
滴滴打车未来趋势:谋划“出行”蓝图 布局周边及延伸服务
而从商标内容来看,滴滴打车已对共计31个品牌进行商标保护,除去大家已经熟知的“滴滴”、“嘀嘀”、“滴滴打车”、“滴滴专车”、“滴滴拼车”和“滴滴顺风车”等品牌外,滴滴打车还布局了“滴滴大学”、“滴滴地图”、“滴滴导航”、“滴滴公交”、“快滴之家”和“滴米”等品牌。
由此可见,首先,滴滴打车规划中的业务板块绝不限于“打车”、“拼车”和“顺风车”,而是“出行”。预计未来滴滴的业务将会全面涵盖“公交(公用)、出租(客运)、拼车和顺风车(私用)、专车(专用)”等几乎涉及市民乘坐机动车出行的所有领域。
其次,滴滴打车未来可能还会涉足与车辆检修、零配件等相关线下维修业态。比如,滴滴打车提前布局涉及“培训业务”的“滴滴大学”以及“车辆检修”的“快滴之家”则表明未来滴滴可能会涉足更多与车辆服务相关的传统领域。
最后,滴滴打车不排除通过收购或参股接入地图或导航服务领域。围绕诺基亚可能出售Here地图业务,有消息称Uber可能欲花30亿美元参与竞购。反观滴滴已经提前布局“滴滴导航”、“滴滴地图”等商标,不排除滴滴也会效仿Uber通过收购或参股介入“地图”和“导航”领域。相较于传统地图厂商而言,滴滴基于用户需求产生的“地图”或“导航”业务可能更有想象空间和发展前景。
值得一提的是,在滴滴打车完成最新一轮融资后,滴滴打车的商标保护策略和节奏似乎大幅提速,同时,也纠正了创业初期的一些错误做法,对一些尚未上线的服务提前进行了商标布局。
中国大陆
美国
日本
韩国
新加坡
英国
德国
BVI
开曼
澳大利亚
加拿大
中国澳门
中国台湾
印度
法国
西班牙
意大利
马来西亚
泰国
荷兰
瑞士
阿联酋
沙特阿拉伯
以色列
新西兰
墨西哥
巴西
阿根廷
尼日利亚
南非
埃及
哥伦比亚
智利
秘鲁
乌拉圭
比利时
瑞典
芬兰
葡萄牙
加纳
肯尼亚
摩洛哥
斐济
萨摩亚
巴哈马
巴巴多斯
哥斯达黎加
毛里求斯
塞舌尔
百慕大
巴拿马
伯利兹
安圭拉
马绍尔
厄瓜多尔
记账报税
税务筹划
一般纳税人申请
小规模纳税人申请
进出口退税
离岸开户
商标注册
专利申请
著作权登记
公证认证
电商入驻
网站建设
VAT注册
ODI跨境投资备案
许可证办理
体系认证
企业信用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