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商标的战略储备一些本土企业常会使用些不知所云、不解其意的“洋”商标,通常由四个以上汉字组成,并且毫无内涵地散发着“大俗”的味道。
在服饰行业界,商标最喜欢带有“娜”、“妮”、“斯”、“莉”、“莎”等字眼。
有媒体估算目前已向商标局提出申请的商标中,带有“娜”字的超过1.3万个,带有“妮”字的近1.5万个,带有“莎”字的近1万个。
但是,别觉得这样很俗,也许企业实在是找不到一个具有中国文化内涵,并且没有被别人注册的商标名称。
2015年我国的商标申请量达280万件,有效注册商标已过千万。
这些“大数据”的背后,暗示了商标申请注册的障碍也越来越多。
即使你绞尽脑汁、夜不能寐,结果想出来的商标还是被他人早就在先申请的商标拦住了去路。
因此,如果你等到新产品快要上市时才去设计新的商标,恐怕有些“为时已晚”。
在前些年,由于商标局的商标审查实在是太慢了,一些企业甚至按捺不住直接花钱去买一个别人已经注册的商标来使用。
虽然现在商标局已经大大提高了商标审查的效率,并且2014年5月实施的新商标法也为商标审查设置了审查时限,但是无论如何,从商标申请到核准注册都需要不少时间。
因此,在新产品立项后埋头于创新的同时,不要忘记同步启动商标设计。
事实上,即使还没有具体的新产品立项,我也主张提前进行适当地商标储备或布局。
既然在数以百万计的商标申请丛林中,设计与选择心仪商标的空间越来越小,难度越来越大。
那么,更要提前规划,根据公司自身的业务范围、产品定位、发展趋势等,有针对性地不断“研发”新商标,并提交商标注册申请。
对于那些喜欢在系列商标中尽力保持一个固定识别特征的公司,基于商业持续性发展的考虑,商标储备或布局的迫切性更是刻不容缓。
苹果公司I字母打头的系列商标(iPod、iPhone、iPad等)成名以来,大约带领了风潮,很多公司都开始玩起系列商标(其实有时更像是系列产品名称),比如腾讯公司似乎在打造“微”系列品牌:
微信、微视、微云、微…(不过,“微博”应该不算)。但很不幸,这种商标策略很容易遇到麻烦,苹果公司在中国的iPad之争已经家喻户晓,腾讯的“微信”、“微云”都惹上了商标麻烦。
还好,这两位都是“土豪”,只要能用钱解决的问题,可能都不是问题,苹果公司先后花了365万美金和6000万美金,在中国买回了iPhone和iPad商标。
阿里巴巴集团推出的互联网金融重磅产品“余额宝”一鸣惊人,让各种“XX宝”风靡一时。
余额宝之后,媒体一直传言阿里巴巴将推出姊妹篇“定期宝”。
事实上,阿里巴巴虽然在第36类金融等领域申请了“支付宝”(2004年11月)、“积分宝”(2011年4月)、“余额宝”(2013年6月)、“现付宝”(2013年10月)等“XX宝”商标,但还有很多“宝”贝商标,阿里巴巴并没有抢到,比如“定期宝”。
反观东方财富信息公司,应该是在“余额宝”的刺激下,申请并储备了一大批“XX宝”商标。
2013年6月20日,它提交了“活期宝”商标申请,次日又提交了“定期宝”。
同年7月18日,东方财富信息公司更是一鼓作气,一揽子申请了“信托宝”、“债券宝”、“指数宝”、“新股宝”、“期货宝”、“港股宝”、“美股宝”、“现货宝”、“私募宝”等众多“宝”贝商标。
当然,这些商标其实更像是新产品名称,自身显著性差,能否成功注册可另当别论。
看起来,东方财富信息公司在金融领域的商标储备方面后来居上。
阿里巴巴自2004年11月在第36类金融等领域申请“支付宝”后,绵延了八九年才陆续吃进了“积分宝”、“余额宝”、“现付宝”等屈指可数的几只“XX宝”商标,似乎并没有“XX宝”储备或布局的系统计划。
东方财富旗下天天基金网在2013年6月26日推出余额宝竞争产品“活期宝”之后,又在同年8月21日正式上线“定期宝”,不仅在金融产品类型创新上快了阿里巴巴一步,更是发挥了商标储备的效用,堵住了阿里巴巴类似产品取名为“定期宝”的可能性。
中国大陆
美国
日本
韩国
新加坡
英国
德国
BVI
开曼
澳大利亚
加拿大
中国澳门
中国台湾
印度
法国
西班牙
意大利
马来西亚
泰国
荷兰
瑞士
阿联酋
沙特阿拉伯
以色列
新西兰
墨西哥
巴西
阿根廷
尼日利亚
南非
埃及
哥伦比亚
智利
秘鲁
乌拉圭
比利时
瑞典
芬兰
葡萄牙
加纳
肯尼亚
摩洛哥
斐济
萨摩亚
巴哈马
巴巴多斯
哥斯达黎加
毛里求斯
塞舌尔
百慕大
巴拿马
伯利兹
安圭拉
马绍尔
厄瓜多尔
记账报税
税务筹划
一般纳税人申请
小规模纳税人申请
进出口退税
离岸开户
商标注册
专利申请
著作权登记
公证认证
电商入驻
网站建设
VAT注册
ODI跨境投资备案
许可证办理
体系认证
企业信用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