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标注册中,国际商标是最容易遭到侵权的对象,因为每个国家的商标政策不同,有的国家采取在先使用原则,而有的国家则实行在先注册为原则,因此有了商标并不意味着有了一切,还需要做好商标保护工作。
对于我国国企而言,涉外商标该如何进行保护工作?以下创名企服快车为您做详细解答。
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的数据显示:2009年1月至5月,中国企业商标国际注册申请量与2008年同期相比出现了下降情况。
其中,国内申请人通过商标局提出的国际注册申请为712件,比2008年同期(802件)下降11.2%;国外申请人通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国际局转交的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领土延伸申请为6018件,比2008年同期(6391件)下降5.8%。
可以看出,虽然外国公司到中国注册商标的数量也有所减少,但其下降幅度比中国企业向外注册商标数量的下降幅度要小得多。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起步时间较晚,中小型企业对商标保护的观念还比较淡薄,在降低成本、减少资金投入的决策中首先想到的就是“砍掉”知识产权投入。
事实上,这是非常危险和不明智的举动。
对于一个成熟而有远见的企业来说,“品牌”应当与产品或服务受到同样的重视,培育品牌不容易,守住品牌同样不易。
如果对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够,可能令企业苦心经营多年的品牌毁于一旦。
近年来,中国企业对商标的保护意识虽然与日俱增,但始终存在一些误区。
第一大误区是费用问题。
相较于国内注册,涉外商标注册的较高费用是决策者犹豫的重要原因之一,必须指出的是,与国外公司的品牌意识不同,中国企业大都存在侥幸心理,认为“侵权”这种事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为“莫须有”的未来忧患花钱实在不值。
第二大误区是对自身品牌的潜力估计不足。
这一问题往往出现在国内中型企业身上。
应该说,大部分中国企业已经能够做到在创建一个商标后立即进行国内注册,但对于涉外商标注册总有一种很遥远的感觉,认为那是“知名”品牌才需要做的事,自己的商标还没到那个阶段,或者目前还不打算开拓海外市场,因此也就不需要进行国际注册。
但当某一天,这些企业已经具备足够的实力,打算“走出去”的时候,才突然发现自己的商标已经在目标国注册多年,作为“李逵”的自己反而变成了“李鬼”。
第三大误区源自中国经营者的传统思维,认为商标不过是用来称呼商品的“代号”而已,只要下大力气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即可赢得市场,无需在“名称保护”上多下功夫。
殊不知在消费者收入水平逐渐提高的中国,消费者对“品牌”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深,上到汽车、珠宝,下到休闲食品,消费者做出选择的依据主要来源于对品牌的认同。
商标权保护如此重要,但涉外商标注册的费用又确实较高,如何平衡二者关系、有重点的进行商标保护就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马德里国际注册以其相对低廉的费用受到大部分企业的青睐,该注册方式相当于批量申请,费用远低于单一国家注册。
如果目标国多为不太发达的国家,建议采用这一途径,因为这些国家的商标审查不是很严格,只要没有在先近似商标,成功注册的可能性很大。
另一种策略是商标监测与商标注册相结合。
商标监测是一种非常有用但又经常被忽视的手段,它是指商标在目标国申请注册之前,先委托律所对其进行监测,以发现是否有近似商标在该国提交申请。
大部分知识产权代理公司都能提供此类服务,且费用低廉。
因此企业可以选择重点国家提交注册申请,而对所谓的二线市场进行商标监测,随时将可能发生的侵权扼杀在萌芽状态。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在正式提交商标申请之前,最好先进行在先商标查询,以避免商标被驳回产生不必要的额外费用。
在经济局势变幻莫测的当今世界,金融危机终将过去,但商标保护却可为企业带来长远利益,为企业做大做强撑起牢固的保护伞。
中国企业必须树立品牌保护意识,才能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中国大陆
美国
日本
韩国
新加坡
英国
德国
BVI
开曼
澳大利亚
加拿大
中国澳门
中国台湾
印度
法国
西班牙
意大利
马来西亚
泰国
荷兰
瑞士
阿联酋
沙特阿拉伯
以色列
新西兰
墨西哥
巴西
阿根廷
尼日利亚
南非
埃及
哥伦比亚
智利
秘鲁
乌拉圭
比利时
瑞典
芬兰
葡萄牙
加纳
肯尼亚
摩洛哥
斐济
萨摩亚
巴哈马
巴巴多斯
哥斯达黎加
毛里求斯
塞舌尔
百慕大
巴拿马
伯利兹
安圭拉
马绍尔
厄瓜多尔
记账报税
税务筹划
一般纳税人申请
小规模纳税人申请
进出口退税
离岸开户
商标注册
专利申请
著作权登记
公证认证
电商入驻
网站建设
VAT注册
ODI跨境投资备案
许可证办理
体系认证
企业信用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