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315晚会爆出了大名鼎鼎的苹果公司对于中国用户近乎于荒唐的售后服务,当时节目还特意连线美国、澳大利亚、韩国等海外记者,由他们讲述当地苹果公司是如何对“上帝”进行售后服务的,结果发现中国地区的待遇是最差的。
相同产品不同售后的尴尬,为何总能让中国消费者中枪呢?
我们在丰田问题汽车、雅培问题奶粉等事件中,都可以看到似曾相识的情况,为何这些把质量和服务奉为企业生命的世界知名品牌,却不约而同地降低了对中国客户的服务标准呢?如果把问题反求诸己的话,或许从我们自身的“仁慈”中,就会读出答案所在。
首先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国民大都有迷信国外品牌的习惯,不管是日本的电器、德国的汽车、新西兰的奶粉,都是“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购买态度。
诚然,同一领域的国内品牌的确在某些方面存在差距,但对洋品牌的过分痴迷,就很容易使市场中的买方卖方心态对换过来。
毕竟产品神话是最能让商家腰杆子挺起来的,他们甚至会产生“再差的洋品牌到中国都是宝”的错觉,久而久之,某种妄自尊大的心态就得以衍生,而处在商品流通最末端的售后服务,也在所难免被感染。
同时国内消费者普遍对于商品、服务维权意识淡薄,这个和法律宣传以及公民意识有关。
一直以来,中国的消费者最热衷的是商品的价格、外观以及质量,而国外的消费者则更看重长期的服务、品牌诚信和质量。
这种消费观的偏差,很容易被精明的洋品牌捕捉到,对于不同的商品价值观,可能就会有不同的服务态度。
而到了产品出问题去找相关售后的时候,碰到合理的服务就还好,要是碰到像苹果这样以“手机壳”来偷换概念的伎俩,大多数人还真拿他没辙。
人家本来就是冲着你苹果这个世界品牌来了,哪知道这个苹果却入乡随俗学起了兵法,玩起了釜底抽薪,这恐怕是善良的中国人所没想到的。
洋品牌在碰到质量事件的时候,总会聘请一群公共危机的高手来和国内消费者周旋,这些人大都是某些领域的知识精英,老百姓要和他们斗是根本没有胜算。
而几次影响较大的洋品牌“厚此薄彼”的事件,最后都是因为舆论压力使然,才使得这些“势利眼”低头。
为了保障本国百姓的基本利益,这几年国家已经开始加大这方面的法律建设和监督,今天新闻就有表述,对于大众汽车的DSG变速箱,国家质检总局已经开始令其召回,如果还敢一碗水端不平的话,恐怕就不是说说那么简单了。
洋品牌的“傲慢和偏见”,是一种双方的责任,我们就是因为以往太老实太仁慈,很多时候抱着“吃亏是福”的心态得过且过,好在这种现象已有到此为止之势。
在自我保护和维权意识高涨的当下,某些洋品牌还指望干些得便宜还卖乖的事,想都别想。
中国大陆
美国
日本
韩国
新加坡
英国
德国
BVI
开曼
澳大利亚
加拿大
中国澳门
中国台湾
印度
法国
西班牙
意大利
马来西亚
泰国
荷兰
瑞士
阿联酋
沙特阿拉伯
以色列
新西兰
墨西哥
巴西
阿根廷
尼日利亚
南非
埃及
哥伦比亚
智利
秘鲁
乌拉圭
比利时
瑞典
芬兰
葡萄牙
加纳
肯尼亚
摩洛哥
斐济
萨摩亚
巴哈马
巴巴多斯
哥斯达黎加
毛里求斯
塞舌尔
百慕大
巴拿马
伯利兹
安圭拉
马绍尔
厄瓜多尔
记账报税
税务筹划
一般纳税人申请
小规模纳税人申请
进出口退税
离岸开户
商标注册
专利申请
著作权登记
公证认证
电商入驻
网站建设
VAT注册
ODI跨境投资备案
许可证办理
体系认证
企业信用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