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阿里旗下的支付宝六月成功推出‘余额宝’后,业界掀起了一股互联网金融热潮,众多互联网巨头先后扎进这一互联网领域的新蓝海。
近日有报道称,史玉柱旗下的巨人网络也开始试水互联网金融,并已向商标局提交‘全额宝’商标注册申请,同时还注册了相关域名及官方微博,由此引发业界广泛猜测。
笔者在此不去探究巨人网络试水互联网金融这一消息的真假,仅争对其申请注册‘全额宝’商标一事发表相关看法。
风险
商标注册过程并非能一帆风顺,因需要商标局审查核准,故任何商标的注册都会面临被商标局驳回的风险,只是风险的大小程度不同而已,同时,也存在被业界竞争对手甚至非竞争对手提出异议的风险。
因此,巨人网络的‘全额宝’商标能否顺利通过注册,目前来看还是未知数,但其注册过程可能会面临较大风险。
首先,可能面临被驳回的风险。
我们都知道,支付宝的‘余额宝’推出时间要比巨人网络的‘全额宝’要早,暂且不说两者的产品领域(商品或服务类别)是否一致或类似,单纯从商标名称本身来看,‘全额宝’与‘余额宝’会有多大差异?该差异能否足以使一般消费者不产生混淆和误认?无论是商标文字的构成形式还是整体的视觉形象,两者都区别甚微,不同的仅有商标首字,‘余’与‘全’虽然读音不同,但是字形近似。
两者商标整体区别不明显,易使相关公众对商品或服务的来源产生误认。
再看商标的类别,虽然目前商标局的数据库还检索不到‘余额宝’和‘全额宝’商标的注册记录,但是根据支付宝和巨人网络两家公司的互联网特性,其产品必然会涉及到第42类的计算机软件程序,因此,两者的产品商标必然也会涉及该类别,极有可能构成服务类别相同或类似。
至于‘全额宝’会否涉及第36类的金融服务,目前还属于巨人网络的商业秘密,但是如果‘全额宝’涉及网络游戏的消费与支付,必然会使用‘电子转账’功能,该功能项目也属于第36类似群,与‘余额宝’依然可能构成服务类别相同或类似。
其次,不排除会被支付宝等业界同行提出商标异议。
即使‘全额宝’商标没被商标局判定为近似而被驳回,也有可能被支付宝等同行提出商标异议,申请撤销其初步审定公告,致使‘全额宝’终无法获得注册。
毕竟,如果市场上同时存在‘全额宝’与‘余额宝’,对支付宝和阿里集团来说,可能不是一件好事,对消费者来说,恐怕也会带来困惑。
缘由
既然,‘全额宝’与‘余额宝’存在近似,为什么巨人网络还要申请注册该商标呢?可能出于以下几种考量。
其一,借势。
目前阿里的‘余额宝’风头正劲,引发了业界的密切关注,在此时推出‘全额宝’,必然会引起业界和网民的广泛关注,‘全额宝’随之与‘余额宝’风头并进,名气大增,网络营销效果立竿见影。
其二,捷径。
‘全额宝’本身通俗易记,便于推广,非常符合现今互联网流行的略带‘屌丝’气质的命名方式,贴近网民而又不失其标识性。
对巨人网络来说,曾经还特意注册过‘屌丝’商标,非常擅长抓住公众的眼球,以此推广其产品或服务,不失为一种捷径。
其三,资本。
互联网是资金密集型产业,不管是扩大规模,还是开拓新产业链,都需要外部资金的注入,而风险投资机构向来又偏爱互联网行业。
巨人网络通过透露其已申请注册‘全额宝’商标及其域名之举,可向外界暗示其积极抢占互联网金融新蓝海业务的市场先机,从而进行公司战略转型,走多元化经营的发展之路,以吸引风投或战略投资。
实质
巨人网络申请注册‘全额宝’商标,除了上述缘由之外,从深层次角度来看,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现今业界对品牌塑造的‘懈怠’,导致品牌命名越来越缺乏新意,跟随之风盛行,市场上出现众多类似风格的系列商标,商标之间的显著识别特性越来越模糊,即商标独创性的迷失。
比如,阿里‘余额宝’的成功给相关行业带来巨大信心,纷纷推出类似产品,连产品的命名也都要带上‘宝’。
如众禄基金推出‘现金宝’,天天基金网也在7月1日推出‘活期宝’,现在,巨人网络又推出与‘余额宝’仅一字之差的‘全额宝’。
各‘宝’之间的‘界限’实在让公众难以辨别,显著性本身不强,更别说独创性了。
商标的根本目的在于区分商品或服务的来源,即区别商品或服务的提供者。
商标的独创性越强,其显著性越强,也越具有可识别功能。
独创性强的商标通常都是臆造词,无实际的含义。
国外的比如索尼、柯达,国内的比如海尔、比亚迪等,都是独创性极强的商标,具有极强的可识别性。
而商标如果采用叙述性词汇,则显著性一般都不强,虽然可靠后天的广泛宣传和使用增强显著性,但其成本是极其高昂的,也容易被淡化。
根源
独创性作为商标显著性的根基,是商标之所以称之为‘商标’的核心要义,任何一家相信品牌力量的企业都应该重视其品牌或商标的独创性。
但实践中,虽然很多企业知道并相信品牌的威力,但往往又怠于去创造品牌,而乐于模仿或跟随现有的在先品牌,原因何在呢?
企服快车面,创造品牌并非简单的事,特别是创造一个全新的具有独特创意的品牌时,前期需要花费大量地精力去思索、策划、查阅资料,后期还需要花费高昂成本去宣传推广,塑造品牌知名度。
另企服快车面,在商业竞争瞬息万变的快消时代,为更快更多的追逐利润,沉下心来利用数年时间经营一个品牌显然不经济,缺乏吸引力。
但是,又不能直接使用他人的品牌。
‘两权相害取其轻’,此时,通过模仿或跟随战略,采用与他人在先品牌相同或相似的名称或风格,走品牌‘捷径’成为了必然选择。
局限
有观点认为,独创一件文字商标,特别是易识别的臆造商标,是极其困难的,因为常用汉字数量有限,极大地限制了中文商标的创造空间。
该观点笔者不敢苟同,因为其本质是在为怠于独创商标或品牌找借口。
据统计,1990年徐仲舒主编的《汉语大字典》,收录汉字数为54678个,1994年冷玉龙等的《中华字海》,收录汉字数更是惊人,多达85568个,近来根据北京国安资讯设备有限公司公布的汉字库,共收录有出处的汉字更是达到91251个,而公认的常用汉字也有5000个左右。
如此数量的汉字,何以会限制中文商标的创造?
英文字母只有26个,却能创造出数十万的英语单词。
常用汉字数千个,能够创造的文字商标会有多少呢?即使按照单个汉字、两个汉字、三个汉字、四个汉字等中文商标常用的构成形式进行组企服快车设,数量也是惊人的。
更何况,商标创设并非一定要使用中文,采用英文商标作为企业的品牌,也依然能够被识别,比如TCL、HTC、OPPO等国内知名企业,都采用的是英文商标。
因此,真正限制商标独创性的不是汉字的数量,而是创造性思维的局限。
新思路
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和深度都在加速递增,方式多种多样,饥饿营销、口碑营销、粉丝营销、微博营销、微信营销等营销概念和口号层出不穷,也造了一批迅速崛起的国产品牌,比如小米、京东、凡客、天猫、优酷、微信等等,不胜枚举。
显然,这为品牌迅速成长提供了可能,可以说这是一个品牌营销的‘黄金时代’,成本低、收效快、受众广。
不管是传统企业,还是互联网企业,抑或是移动互联网企业,都不必在商标或品牌命名上采取模仿或跟随战略,其完全可以利用新思路,打造新品牌,开拓市场新蓝海,找回商标应有的独创性。
中国大陆
美国
日本
韩国
新加坡
英国
德国
BVI
开曼
澳大利亚
加拿大
中国澳门
中国台湾
印度
法国
西班牙
意大利
马来西亚
泰国
荷兰
瑞士
阿联酋
沙特阿拉伯
以色列
新西兰
墨西哥
巴西
阿根廷
尼日利亚
南非
埃及
哥伦比亚
智利
秘鲁
乌拉圭
比利时
瑞典
芬兰
葡萄牙
加纳
肯尼亚
摩洛哥
斐济
萨摩亚
巴哈马
巴巴多斯
哥斯达黎加
毛里求斯
塞舌尔
百慕大
巴拿马
伯利兹
安圭拉
马绍尔
厄瓜多尔
记账报税
税务筹划
一般纳税人申请
小规模纳税人申请
进出口退税
离岸开户
商标注册
专利申请
著作权登记
公证认证
电商入驻
网站建设
VAT注册
ODI跨境投资备案
许可证办理
体系认证
企业信用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