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港”根据字面意思,就是指供应香港。长期以来,港澳居民所需蔬菜、肉禽等基本生活物资主要靠内地供应。供港的食品相对大陆市场而言,在食品安全保障、监管力度上更加严格,产品品质更具有标准化。
晨光乳业近日发表声明称,温氏乳业包装擅自使用“供港鲜牛奶制造”标志,其“供港”二字与晨光乳业“供港”商标完全相同,要求温氏集团立即停止侵权,并赔偿相关损失3305万元。
“供港”一词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目前共有1700多家供港企业,随着经济发展,这些原来的供港企业也开始转向内地销售。本来“供港”属于业内的指代俗称,直到晨光乳业在29和32类抢注商标“供港”,引起了轩然大波。因为这代表其他企业不能轻易在包装上使用“供港”二字。晨光乳业自1979年起生产牛奶出口到香港,至今已有38年的供港历史,占据香港鲜奶市场40%份额,并于2016年3月注册了“供港”商标。而被指责侵权的温氏乳业,为国内“养猪第一股”温氏股份旗下的三级子公司。
今年年初,晨光乳业发现温氏生产销售的酸奶、鲜牛奶等产品在外包装上使用了“供港鲜牛奶制造”标志,认为此举会误导消费者以为是晨光乳业的产品,涉嫌侵犯晨光公司的商标专用权。
而温氏并不是第一家被晨光盯上的企业,此前光明牛奶也曾在外包装上使用“供港”字样,在晨光乳业交涉后主动撤掉了相关标志。
晨光乳业高层曾在一个行业论坛上向温氏乳业高层提出异议,希望其删除包装上的“供港”字样。
但温氏乳业也不是好欺负的,在今年4月就发起“反击”,直接对晨光乳业的两个“供港”商标向商评委提出无效宣告请求。
温氏乳业对媒体表示,公司从2004年至今一直出口牛奶到香港,是该市场“最大原奶供应商”,在内地使用的“供港品质、点滴安心”宣传同样深受消费者信赖。其在牛奶、酸奶制品上使用“供港鲜牛奶、100%供港鲜牛奶制造”是对事实的描述,并无侵犯晨光乳业商标专用权的故意。而“供港”文字或图片并非商标性使用,不会造成产品来源的混淆,不侵犯晨光注册的商标专用权。
对此,晨光公司有不同的看法:“晨光公司已经成功注册了‘供港’商标,是该商标的实际持有人,且在市场上投入成本对该商标进行宣传培育,这是既定事实。”早年“供港”产品是一种高品质的代表,但近些年香港跟内地生活水平接近,其作为行业“品质”的含义已经逐渐弱化。晨光乳业对“供港”进行长期使用和广告宣传,两者之间已经建立起特定联系,并且具有显著性。
除了晨光和温氏,其他供港企业也加入这场商标争议的讨论,一家广东的供港食品企业认为:
“这事(晨光起诉温氏)很无厘头,‘供港’本来就是一个行业通称,但现在抢注商标不让同行用,未免有点不公平。你见过谁把Made in China注册成商标的?”“供港”商标的背后,其实是行业利益之争,也是商标管理缺位的体现。
早年供港企业大多由政府指定,企业也从来没考虑过应该建立相应的公用品牌。直到近年,供港食品市场不断饱和,大量企业开始转向大陆销售,而像晨光这样的企业就敏锐的发现了这一漏洞,及时注册了“供港”商标来制衡对手。
其实在2015年,带有官方背景的国际品牌管理中心开始尝试建设“供港生鲜”的平台,并统一品牌商标,遗憾的是,从2015年开始申请的商标大多处于审查、驳回阶段,尚未有注册成功的商标。未来“供港”商标的命运尚不可知,相关企业正在通过法律手段申请撤销商标,行业协会也在考虑主持谈判,形成商标共享的解决方案。
虽然从情理来说,“供港”这一有历史背景的商标由一家企业独占是不公平的,但却也是完全合法的,如果不顾法理只顾情理,也是一种不公平的体现。这一案例也警醒着每一个企业,缺了什么也不能缺乏商标品牌的保护、管理意识,否则苦心经营却只能换来一纸诉状,到了那时就得不偿失了。
中国大陆
美国
日本
韩国
新加坡
英国
德国
BVI
开曼
澳大利亚
加拿大
中国澳门
中国台湾
印度
法国
西班牙
意大利
马来西亚
泰国
荷兰
瑞士
阿联酋
沙特阿拉伯
以色列
新西兰
墨西哥
巴西
阿根廷
尼日利亚
南非
埃及
哥伦比亚
智利
秘鲁
乌拉圭
比利时
瑞典
芬兰
葡萄牙
加纳
肯尼亚
摩洛哥
斐济
萨摩亚
巴哈马
巴巴多斯
哥斯达黎加
毛里求斯
塞舌尔
百慕大
巴拿马
伯利兹
安圭拉
马绍尔
厄瓜多尔
记账报税
税务筹划
一般纳税人申请
小规模纳税人申请
进出口退税
离岸开户
商标注册
专利申请
著作权登记
公证认证
电商入驻
网站建设
VAT注册
ODI跨境投资备案
许可证办理
体系认证
企业信用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