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著名的社交媒体“facebook”引入“like”键以后,很多的社交媒体都开始引用,争相效仿,最为我们熟知的是中国的各大社交媒体都引用了“点赞”这一功能。
如微信朋友圈、QQ空间以及百度贴吧等等,都增添了“点赞”的功能。
“点赞”这一词语也因此成为网络流行语言,据统计,2013年7月的相关数据显示,QQ空间每日平均“点赞”次数超过2亿,单日“点赞”峰值突破3亿,相对于之前的两年,增长了111倍有余。
在中国知网主页搜索,光是篇名包含“点赞”的文章目录就有760条。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发表新年贺词时说道:“我要为我们伟大的人民点赞”,可见“点赞”这一词语已成为人们在任何方面都通用的词语。
一、微信朋友圈“点赞”的兴起
(一)“点赞”兴起的社会原因
微信朋友圈是指微信上的朋友在微信App上发表一些感悟或信息,而形成社交网络的平台。
一定意义上来说,很多微信用户已将传统生活上的朋友发展到社交平台上来,这就为“点赞”的兴起提供了情感基础。
根据百度百科的词条解释,“点赞”一词本是网络语言,它来源于各大网络社区上的“赞”功能,后来引申为对网络上的某个内容表示赞同和喜爱。
在微信朋友圈刚兴起的时候,我们会认真阅读朋友圈中发布的内容,根据内容来进行“点赞”行为,表达我们对此条信息的认同和喜爱,“点赞”是一种方便快捷的方式。
在中国,“点赞”一词也是对别人很真诚的称赞,所以朋友圈、QQ空间等社交媒体自从有了“点赞”功能后便很快形成一种潮流。
(二)“点赞”行为兴起的经济因素
一些观点指出,“点赞”行为的兴起是商业运作和营销的结果。
自从微信朋友圈成为大众营销平台以后,很多商家利用“积赞”来进行营销活动,提高其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点赞”活动的举办,也确实为商家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此外,很多企业都开通了自己的公众微信号,比如人民日报等,除了在自己的平台上发布新闻信息,也会举办很多“点赞”活动来拉近企业和用户之间的关系,以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所以,有学者提出要从市场营销学的角度来分析“点赞”行为形成潮流的原因。
(三)“点赞”行为兴起的文化因素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很多对人们赞美的词语,“点赞”一词符合中国文化对人们简单而不浮夸的赞美。
赞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称赞用词又是一件需要细细斟酌的事情,而“点赞”只是一个动作,既生动又不夸张。
在很多人眼中,适度地“点赞”能带来互动沟通上的乐趣,也能使朋友间的感情升温。
二、“点赞”群体的分类
(一)“点赞党”
“党”是继“族”之后定义网络族群的标签,常见的有“标题党”“点赞党”和“剁手党”。
在“点赞”功能普及后,“点赞党”们习惯性地对一切事物“点赞”,但是这些“点赞党”并不认真读阅读朋友发表的内容,只是习惯性地对内容点赞。
美国加州大学心理学教授罗森进行抽样调查发现,有52%的90后每天“点赞”一次或多次,而45%的80后也有类似现象。
与之相较,只有24%出生在60、70年代的人喜欢通过“点赞”活跃在社交网络。
但是目前国内还没有“点赞”群组的定量研究,所以根据52%的90后点赞的次数较多就判定为90后是“点赞”党的主要人群,也很难让人信服。
但是能够充分说明“点赞党”是广泛存在的。
社会舆论对各种“党”是保持着悲观态度的,当然,“点赞党”也是毫不例外的。
“点赞党”的行成也是有多种原因存在的。
随着微信的快速发展,朋友圈中经常充斥着各种泛滥的信息,能够被他人关注、被“点赞”,本身就是一种价值的彰显。
(二)认真“点赞”甚至进行评论的用户
虽然“点赞党”企服快车人在,但是也存在微信朋友圈用户对朋友所发的内容认真阅读后进行“点赞”行为,并且认真评论。
这是“点赞”行为的最初目的所在,也表达着对被“赞”的人的尊重。
这种认真评论的情况一般只会出现在对熟人所发表的内容给予关注时。
对于“轻熟人”,一般也只是默默地“点赞”,而不做评论。
三、“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下“点赞”行为互动弱化分析
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发现,表达、参与、情感是被广泛提及的“点赞”行为的目的。
使用与满足理论是站在受众的立场上,通过分析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和获得需求满足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类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
但是微信朋友圈中的“点赞”人群中,有很大一部分不是通过“点赞”来获得情感的满足,他们对“点赞”没有太多想法,并不了解朋友圈的内容,只是习惯性进行着“点赞”这一动作,有时也是一种从众行为。
“点赞”只是能够无意中满足他们一些心理需求,例如从众的需求,但也与交流无关。
这就是所谓的“点赞党”。
他们虽然满足了参与的目的,被“赞”的人得到被关注的心理满足,但是这样的“点赞”交流只是网络上的虚拟的交流,并没有达到像实际生活中的自然真实的交流。
因为无论阅读与否都“点赞”,读后赞同与否也都“点赞”,都者并不对自身的需求满足程度进行考量,甚至怀疑自己是否真的存在需求,还是媒介给予了他们需求。
同时,这也是对被赞者的一种不尊重,对微信内容的不尊重。
但是这种情况在社交媒体上是普遍存在的。
随手“点赞”已经从最初对内容的认同和喜爱到如今只是随手按一下“点赞”按钮,这是社交网络的一种悲哀。
微信朋友圈的“点赞”功能,也是企业的一种营销活动,满足了企业的利益需求。
很多企业利用“积赞”活动,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
有很多朋友圈用户参与了这项活动,并号召朋友对自己参与的这个活动进行“点赞”,而要求“点赞”者并没有认真阅读信息,只是进行“点赞”。
很多用户还会因为一些优惠活动进行转发,并要求其朋友“点赞”。
这样迅速的扩展,使很多朋友圈用户对“点赞”这一功能产生了麻木之感,使人们觉得“点赞”只是一种营销的工具,并没有太多情感的成分。
长期以来,人们视“点赞”只是一个简单的按钮而已。
四、对“点赞”行为互动弱化的思考
朋友圈“点赞”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很平常、很随意的一件事,每当我们在朋友圈发布一条内容后,立马就会有很多朋友“点赞”,然而他们并没有认真看我们发的内容,只是简单地参与。
似乎可用“他们很无聊,我们很焦虑”来形容两者之间细微心态上的差异:
企服快车是无聊而疯狂地点赞、刷屏,另企服快车则是为了将此种“互动”延续下去的焦虑而机械地回应。一种可能就是希望在“你来我往”的迎合中维持“联通感”的平衡状态。
很多人“点赞”只是因为对方为自己“点赞”,自己也应礼貌性地回敬对方。
调查显示,自从有“点赞”功能按钮以来,不论是朋友圈还是QQ空间,认真评论相较之前少了很多,朋友在虚拟空间的互动只是简单的“点赞”。
然而,按钮远远没有文字亲切自然,“点赞”也在不断地弱化人们的互动行为。
社交网络平台互动行为的弱化,也势必会影响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互动行为。
中国大陆
美国
日本
韩国
新加坡
英国
德国
BVI
开曼
澳大利亚
加拿大
中国澳门
中国台湾
印度
法国
西班牙
意大利
马来西亚
泰国
荷兰
瑞士
阿联酋
沙特阿拉伯
以色列
新西兰
墨西哥
巴西
阿根廷
尼日利亚
南非
埃及
哥伦比亚
智利
秘鲁
乌拉圭
比利时
瑞典
芬兰
葡萄牙
加纳
肯尼亚
摩洛哥
斐济
萨摩亚
巴哈马
巴巴多斯
哥斯达黎加
毛里求斯
塞舌尔
百慕大
巴拿马
伯利兹
安圭拉
马绍尔
厄瓜多尔
记账报税
税务筹划
一般纳税人申请
小规模纳税人申请
进出口退税
离岸开户
商标注册
专利申请
著作权登记
公证认证
电商入驻
网站建设
VAT注册
ODI跨境投资备案
许可证办理
体系认证
企业信用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