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腾讯音乐因独家版权问题被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展开大约8个月的“反垄断调查”。据媒体报道,此次国家有关部门针对腾讯的反垄断调查,包括对环球音乐集团、索尼音乐娱乐和华纳音乐集团等全球最大唱片公司进行问询,了解是否和腾讯签署了涉嫌排除、限制竞争的独家授权协议。
腾讯音乐方面回复《中国经营报》记者称,对此事“不予置评”。腾讯音乐的一位内部人士对记者表示:
“大部分歌曲并不是垄断,是其他平台买不起。唱片公司的授权也就两三年,可能当时其他平台没钱买,但并不代表其他平台没权限买。”网易云音乐也有热门艺人的独家版权,如在今年6月之前,S.H.E的歌曲仅在网易云音乐独家播放,不过版权在6月份又回归腾讯音乐。
音乐行业从业者王鹤楼(化名)认为,各家音乐平台争夺的“独家版权”实际上是搭建平台自己的“护城河”,是一种纯粹的市场行为,也“无可厚非”。但也有一家音乐平台内部人士认为,如果只剩下一家独大,这一家可能会随意定价,扰乱整个市场的秩序。
王鹤楼分析,争夺独家版权背后的原因是,大众对于“听音乐需要付费”仍未达成广泛共识,平台因此才需要通过购买版权内容来获取流量,以赚取广告等各种方式为主要收入。
争夺“独家版权”引发争议
当一家公司已经收集了足够多版权的时候,就是这家公司已经“干倒”了其他竞争对手的时候,这家公司可以随意去定价,由此可能会扰乱市场秩序。
“谁有钱,花得起就谁拿独家版权,现在独家版权最多的还是腾讯音乐!”一家背景音乐公司的创业者林乐(化名)对记者说道。
据悉,腾讯音乐与环球音乐集团、索尼音乐娱乐和华纳音乐集团三家全球规模的唱片公司签有独家授权协议。此外,腾讯与韩国娱乐巨头也关系匪浅,不仅入股YG,还与SM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很多韩国歌曲也仅仅在腾讯系音乐平台上播放。
市面上对于“独家”的诟病企服快车面来自于用户体验,部分用户认为不断切换APP听音乐非常不方便,此外随着越来越多的歌曲需要付费下载甚至付费收听,一些用户也对此难以适应。
某家音乐平台内部人员对记者表示,当一家公司已经收集了足够多版权的时候,就是这家公司已经“干倒”了其他竞争对手的时候,这家公司可以随意去定价,由此可能会扰乱市场秩序。
2017年9月,国家版权局曾因版权问题约谈了腾讯音乐、阿里音乐、网易云音乐、百度太合音乐主要负责人。最后结果是,网易云音乐与腾讯音乐相互授权音乐作品,并达到各自独家音乐作品数量的99%以上。
据报道,腾讯音乐与超过200家数字音乐版权方达成合作协议,正版曲库共拥有1700万首。有分析指出,1%的比例也因为基数不同而存在差别,腾讯绝对数量更大,核心的独家音乐版权仍是有力的竞争优势。
不仅仅是独家版权数量的问题。据外媒报道,腾讯音乐在获得独家授权之后,再分销给竞争对手。而竞争对手反映,他们从“中间商”手中获得的授权价格比全球其他市场高上一倍。
一名曾在阿里音乐任职的人士对记者表示,独家版权是由版权方和平台方进行洽谈,独家版权的价格也是市场竞争的结果。而腾讯作为独家代理商决定分销价格,理论上不会高于从版权方购入的价格,但是如果向百度、阿里、网易分别授权一次就是三倍的收入了。
林乐也告诉记者,腾讯音乐将版权分销给其他音乐平台的价格会比其他平台直接从版权方购买的价格便宜。但他也表示:
“腾讯本来买来就贵,那再贵一倍卖出去也很正常,他买的时候还不止贵一倍,等于他买独家花了好几倍的价格。”这也意味着分销的价格可能对于其他平台仍然是比较昂贵的。那么究竟是谁抬高了市场价格? 林乐认为是整个市场共同竞争的结果,而非是单独某家平台的问题,腾讯音乐反而是哄抬价格的最终承受者。
对于唱片公司、厂牌主理人而言,腾讯音乐高价购买版权也推动行业重视版权,促进版权日趋正规化。
“在此之前,(音乐版权)都是一文不值,我们在互联网随便就能听到。运营音乐版权的人赚不到钱,当然音乐人也不会赚到钱。独家版权最直接的一点在于,因为一个东西属于你了,你才会玩命。”王鹤楼说道。
2015年是网络音乐版权规范元年,国家版权局下发“最严版权令”,让各大网站纷纷下线未授权作品。但随后不久版权费不断被哄抬,2017年,环球音乐的版权费报价仅为3000多万美元,最终被腾讯以3.5亿美元现金+1亿美元股权的价格,拿下环球音乐三年的独家版权。
2017年10月,国家版权局要求几大在线音乐平台购买音乐版权应当遵循公平合理原则、符合市场规律和国际惯例,不得哄抬价格、恶性竞价,避免采购独家版权。前瞻产业研究院分析,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正版音乐快速普及。国际唱片业协会在2018年10月发布的《音乐消费者洞察报告》数据显示,已有96%的中国消费者使用了正版音乐,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62%。
内容付费与流量逻辑
王鹤楼表示,争夺独家版权背后的原因实际上是,大众对于“听音乐需要付费”仍未达成广泛共识,平台因此才需要通过购买版权内容来获取流量,以赚取广告等为主要收入。
流媒体重视版权能让音乐人赚更多的钱吗?
某音乐平台的员工张萍(化名)告诉记者,目前来看的话,平台的话语权还是很高,除非是大型唱片公司,小唱片公司可议价的空间也非常小。“但是此前要入驻QQ音乐需要花钱,就是花钱找人去入驻。现在虽然这个规则打开了,但事实上平台还是很强势。”她说道。
不过,对于独立音乐人,入驻音乐平台,将自己的版权交给平台,同时也意味着能够获得平台的资源。
“如果你在网易云上传一首歌,如果你默认不去调整它的状态的话,平台是默认可以使用你的歌曲进行非独家性质的商业授权。比如说用你的歌曲去授权做广告是可以的,之后与你进行分成,但具体怎么分成,平台并不会给明细,只会显示分成比例,音乐人到手能拿多少。唱片公司们应该会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规定,会将这些明细写在合同里,但像独立音乐人,可能这些就很难落实到合同上。”张萍说道。
记者了解到,这种分成比例对于一个普通的音乐人而言,实际上也是微乎其微的,可能一个月才有几百块钱。对于音乐平台而言,也要通过音乐内容吸引流量,通过广告、社交娱乐等方式进行转化。
就连腾讯也难以单纯通过歌曲下载量来获得收支平衡。根据今年第二季度财报,在第二季度,在线音乐服务和社交娱乐服务分别占总营收的26.4%和73.6%。
王鹤楼表示,争夺独家版权背后的原因实际上是,大众对于“听音乐需要付费”仍未达成广泛共识,平台因此才需要通过购买版权内容来获取流量,以赚取广告等为主要收入。他对于音乐的消费是“自然而然”的,在他所在的年代,听音乐需要购买磁带、CD。
但是随着互联网平台的兴起,音乐成了免费物品,也让免费听歌成为用户的习惯。
娱乐文化产业律师赵智功对记者表示,这是早期国内互联网公司追求流量和广告收入所造成的恶果,音乐是商品,收听当然要付费。他认为,腾讯音乐的用户收费定价低于平均市场价格,低于正常音乐消费价格。“买CD的价格、看演唱会的价格,动辄几十几百元,与之相比,流媒体平台会员价格是严重低于市场基本面估值的。”他说道。
现如今版权意识在逐渐增强,也逐渐有更多的人认识到听音乐付费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目前需要取得突破的,是对于音乐文化的重新构建,以及对版权知识的普及,更重要的是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只有让内容生产方得到足够的利益驱动,才会出现好的作品,才会有好的音乐产业市场的发展。应当通过版权制度、文化基金支持,保证音乐创作者有足够的空间进行优秀作品的创作。”赵智功说道。
中国大陆
美国
日本
韩国
新加坡
英国
德国
BVI
开曼
澳大利亚
加拿大
中国澳门
中国台湾
印度
法国
西班牙
意大利
马来西亚
泰国
荷兰
瑞士
阿联酋
沙特阿拉伯
以色列
新西兰
墨西哥
巴西
阿根廷
尼日利亚
南非
埃及
哥伦比亚
智利
秘鲁
乌拉圭
比利时
瑞典
芬兰
葡萄牙
加纳
肯尼亚
摩洛哥
斐济
萨摩亚
巴哈马
巴巴多斯
哥斯达黎加
毛里求斯
塞舌尔
百慕大
巴拿马
伯利兹
安圭拉
马绍尔
厄瓜多尔
记账报税
税务筹划
一般纳税人申请
小规模纳税人申请
进出口退税
离岸开户
商标注册
专利申请
著作权登记
公证认证
电商入驻
网站建设
VAT注册
ODI跨境投资备案
许可证办理
体系认证
企业信用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