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权援助是社会公众和创新主体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方式,也是构建知识产权大保护格局的重要方面。”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保护司相关负责人介绍,2020年,国家知识产权局通过强化顶层设计、加强平台建设、加强工作指导等举措,持续推进全国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中国知识产权维权援助线上服务平台上线后,我的‘烦心事’终于有了着落。”北京福贝柔然家居有限公司行政部经理张智伟告诉记者,他所在的公司是一家从事壁纸、布艺设计销售的企业,经常遭遇侵犯商标和外观设计专利的行为,但是维权难、诉讼费用高屡次让他们望而却步。
“平台上线后,我们可以直接在线上填写申请事项,选择受理机构,还可以及时查询维权结果,维权更方便了!”
张智伟所说的中国知识产权维权援助线上服务平台,是国家知识产权局通过信息化方式强化资源整合,方便权利人维权的一个重要举措。
该平台初步整合了全国维权援助资源,并实现线上案件受理、答复反馈、信息报送、资源共享等功能。
2020年,该平台共发布国内外维权案例61个,国家和地方维权援助政策法规112项,维权援助知识库问答196个,网站访问量达到54万次,进一步方便了权利人和社会公众。
过去一年,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制度和体系持续完善。
2020年6月,根据新形势新要求,国家知识产权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推动构建横纵协调、点面结合、社会共治的维权援助工作体系,实现专利、商标、地理标志、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等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服务全国“一张网”。
目前,我国共有维权援助机构1000余家,覆盖全国大部分地区。
为更好服务社会公众和创新主体的知识产权保护需求,2020年,在国家知识产权局指导下,各地维权援助服务网络不断拓展,亮点纷呈。
北京、江苏、浙江、广东、山东、湖南等多地已建立省、市、县三级服务体系。
中国(上海)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连续三年进驻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中国(宁波)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联合相关高校及服务机构,全面启动了“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援助计划”公益服务。
各地均出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维权援助的政策文件,推动维权援助服务体系向基层延伸。
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取得的积极成效离不开越来越壮大的服务队伍。
目前,国家知识产权局持续推动高等院校、社会组织等参与维权援助工作,探索社会共治模式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全国参与维权援助服务的高校达到194个、社会组织386个,全国知识产权保护志愿者5200余人,维权援助专家5100余人,维权援助社会共治力量日渐充实。
一年来,知识产权维权援助的覆盖面逐步扩大、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推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进一步提升。
原文标题:打造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服务全国“一张网”
中国大陆
美国
日本
韩国
新加坡
英国
德国
BVI
开曼
澳大利亚
加拿大
中国澳门
中国台湾
印度
法国
西班牙
意大利
马来西亚
泰国
荷兰
瑞士
阿联酋
沙特阿拉伯
以色列
新西兰
墨西哥
巴西
阿根廷
尼日利亚
南非
埃及
哥伦比亚
智利
秘鲁
乌拉圭
比利时
瑞典
芬兰
葡萄牙
加纳
肯尼亚
摩洛哥
斐济
萨摩亚
巴哈马
巴巴多斯
哥斯达黎加
毛里求斯
塞舌尔
百慕大
巴拿马
伯利兹
安圭拉
马绍尔
厄瓜多尔
记账报税
税务筹划
一般纳税人申请
小规模纳税人申请
进出口退税
离岸开户
商标注册
专利申请
著作权登记
公证认证
电商入驻
网站建设
VAT注册
ODI跨境投资备案
许可证办理
体系认证
企业信用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