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激励属于行为激励法,有助于公司内部员工的优胜劣汰,在这种情况下,员工间就会形成一种竞争。
虽然刚起步的创业公司,竞争体现得不是特别明显,但是通过竞争激励,可以留下最优质且更适合公司的员工。
不过任何激励方法都有利有弊,想要竞争激励发挥最佳效果,就要注重方式方法。
一、于无声中挑起员工间的“战争”
查尔斯·施瓦斯是美国的著名企业家,其企业下属的一个子公司总是完不成既定目标,于是他决定亲自去该公司看看。
在公司巡视时,刚好赶上白班工人下班、夜班工人上班的交接时段。
施瓦斯随口问了一句从身旁走过的工人:“你们今天炼了几炉钢?”“5炉。”
施瓦斯听完后,什么都没说,直接走到布告栏旁,拿起笔在上面写了一个非常醒目的“5”字,然后就离开了。
等到夜班工人来上班看到那个“5”字时,非常不解,便问门卫,门卫便将事情的经过叙述了一遍。
而到了第二天早上,白班工人上班时,则在布告栏上看到了醒目的“6”字,白班工人就不服气了,认为凭什么夜班工人就要比自己多炼一炉钢呢?于是下班时布告栏上就出现了“8”字。
就这样,在两班工人的“斗争”中,最高日产量达到了16炉。
之所以能出现这种良好的效果,就是因为智慧的施瓦斯很好地利用了人们“好斗”的本性,于无声中挑起了公司员工之间的竞争,由此不但巧妙解决了子公司目标总完不成的问题,还促使员工始终保持着自动自发的积极工作状态。
日本松下公司的激励办法一样,于无声中让各部门间相互竞争。
公司每个季度都会召开一次部门经理讨论会,并将所有部门分成了 A、B、C、D4 个顺序,完成任务最好的为A,完成任务最差的为D,各部门经理分别做报告,但完成任务最好的那个先说。
结果,虽然公司没有要求各部门间要形成竞争,可谁都不愿意做最后一名,于是第二次再开会时,公司的排序就有了很大变化。
当然,并不是说哪个部门业绩下降了,而是大家都在争相抢A。
由此,作为创业公司的创始人,想要公司快速站稳脚跟并步入正轨,让招录的员工间形成这种无声的竞争,无疑是非常有利于公司的。
具体的办法可以采用以上两个案例中的方法,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公司情况找出办法。
如果你是IT公司,不妨让大家一起参与解决编程问题的PK,看谁解决的问题最多、最快;或者坚持每事一评,每天都给每人制定一个清晰可实现的小目标,且属于能够检验的成果。
每天下班前,对每个人完成的成果都进行一番点评。
点评时不能太苛刻,但要说出内心的真实想法,对完成任务好的,也一定不要吝惜赞扬之辞;而对于完成效果较差的,不妨将其问题指出,并尽快帮他想出解决的办法。
当然,除了赞扬之外,还要及时给予物质或者薪酬等的奖励。
二、与外部公司竞争
美国西南航空公司有自己内部的杂志,公司领导为了督促员工工作,经常在杂志上用“我们的排名如何”来提醒员工他们的表现如何:
是不是准时?行李处置是否妥当?旅客投诉多少等?每个月都有例行报告及统计数字,这些都会出现在杂志上。不仅如此,杂志上还有业界的平均数值及公司表现在业界的总体排名。
公司员工对公司的发展趋势及与平均水准的差距一目了然。
当某家同行业公司的排名连续几个月高于西南航空时,公司员工就会自发努力,减少失误,期待在最短的时间内赶上同行。
因为他们很清楚,公司的成就与他们的工作表现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想要获得更好的待遇,就必须努力工作。
所以,创业公司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让团队成员直接面对外部竞争,比如销售。
而如果是技术开发团队,在与外部公司竞争的过程中,将所有程序都投入使用并得到现实的反馈时,更能激发其工作的动力和成就感。
三、员工内部竞争激励要适度
采取竞争激励法来刺激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还要注意控制竞争一定要在合理的限度内,并且保证竞争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进行,同时还要对最终的竞争结果做一个判定。
因为内部竞争可能会让员工之间以及部门与部门之间产生对抗、摩擦甚至冲突,如此不但起不到激励作用,反而会降低组织内部成员的凝聚力。
同时激烈的内部竞争还会导致组织中人际关系紧张,让组织成员的心理压力陡增。
总体来说,竞争毕竟不是内在需要,因此,利用竞争激励要适可而止,要与其他激励方式相结合或搭配运用。
中国大陆
美国
日本
韩国
新加坡
英国
德国
BVI
开曼
澳大利亚
加拿大
中国澳门
中国台湾
印度
法国
西班牙
意大利
马来西亚
泰国
荷兰
瑞士
阿联酋
沙特阿拉伯
以色列
新西兰
墨西哥
巴西
阿根廷
尼日利亚
南非
埃及
哥伦比亚
智利
秘鲁
乌拉圭
比利时
瑞典
芬兰
葡萄牙
加纳
肯尼亚
摩洛哥
斐济
萨摩亚
巴哈马
巴巴多斯
哥斯达黎加
毛里求斯
塞舌尔
百慕大
巴拿马
伯利兹
安圭拉
马绍尔
厄瓜多尔
记账报税
税务筹划
一般纳税人申请
小规模纳税人申请
进出口退税
离岸开户
商标注册
专利申请
著作权登记
公证认证
电商入驻
网站建设
VAT注册
ODI跨境投资备案
许可证办理
体系认证
企业信用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