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完整的审计知识体系,这对每个审计人员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缺少这个审计知识体系,那么在实际审计工作中大家必然不专业,效率低下.我们希望将这个很大的问题说清楚,能给大家一些启发.
什么是知识体系?指高度有序的知识集合.也就是说,它由两部分组成:大量的碎片知识点和有序的结构.
如何理解有序的审计知识体系?你一定见过这样的审计人:对某个审计领域非常精通,无论问他什么审计方面问题,他都能从你的话题切入,将大量的原理、机制、知识点……娓娓道来,清晰而严谨.
在他脑海中,所有的审计知识点都链接在一起.他知道某一个知识点放在知识库的位置,也知道如何使用这些审计知识点.
如果说碎片审计知识是一条条马路速写,那建立知识体系就是描绘一副完整的审计地图.那么,如何实现审计知识的体系化呢?我们需要从三方面入手.分别是知识广博、学以致用和持续更新.
1、知识广博
知识体系的根基是大量的知识点.缺乏这一点,就不成其为体系.没有量的支撑,再精巧、复杂的结构,也是无意义的.所以,建立知识体系的第一步,就是足够的审计基础知识.
审计是研究什么的?用什么方法去开展实际工作?目前有哪些普遍认可的审计原理.这就是专业模式它可以将你的思维方式,调整到这个领域的共同话语.
好的审计知识体系必须是具备专业模式的.它必须足够专业.譬如某些知识用非权威角度去解读,这就不是一个好的学习方法,它会将你带偏.
在审计入门初期,过多接触某个人、某个流派的观点,乃至于拥有其立场,不是一个好的做法.这会束缚你的视野,让你先入为主,再也难以看到整个领域的全景.
所以,更好的做法,是不断地去追求寻求最新、最广博的成果.单一学习审计程序和数据分析、内控审计也是不够的.因为这些内容都有自己的独特运用背景.大家需要有更准确、更深入的理解.你才会知道哪些是可以吸收的,哪些是可以组合使用.
知识库收集要客观.带着立场和倾向的内容,会导致许多恶果——譬如故意选择有利论据,丑化和批判对立流派,以偏概全.某些教科书,若有不够客观的嫌疑,大家要注意辨别.
2、学以致用
构成知识体系后就要学以致用.人类是由意义驱动的族群.你会发现,我们所有的知识,本质上,都是为了某种目的而存在的:艺术是为了表达,哲学是为了探索自然,历史是为了认识自己,等等.不存在没有源头、没有意义的知识体系.
最好的审计学习方法是什么?是问题驱动.一定是你先有了一个问题,对某个事物产生了兴趣,你再去探索它,去完善和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来试着解决问题.这才是最有效的学习过程.
只有采取问题导向,用这种方式去思考,才能更好地激发和活化你所学到的审计知识.
举个例子:内控原理中有大量的基础知识、工具和方法论,学完这些之后呢?不是照搬,而是看你的审计背景和需求是什么,需要解决什么问题,然后,再从这些大量的内控方法论中,抽离出它们的精髓和骨架,重新进行组织结合,演化出一套最适合个人审计实践的知识体系.这就是一种有序结构.
通过这种方式,你才能对学到的知识赋予意义和价值,让它们体系化.一张思维导图画出来的知识库,不是放在那里积灰,而是要用来指引审计实践的道路.
3、持续更新
前面两点,共同构造了知识体系的绝大部分.剩下的一部分,就是持续更新.简单来说,就是对于前两者的更新——亦即一个个小的更新包.
任何一个审计知识都在发展之中,不断地修正之前的小错误、在某些方向进行探索.它们的形式,可能是论文,杂志,网络文章,书籍,等等.
知识体系不是一个静止的东西,而是需要不断迭代和完善的.必须有新的水流进来,再将沉渣冲洗掉,才能不断维持它的生机.
举个简单的例子:之前审计工作中的内控原理需要好好学习,逐步发展成为风险导向引领.还有原来的财务数据分析,逐步延伸到了业务数据分析,甚至实现了审计数据分析可视化和自动化.
如果你不关注这些前沿成果,不去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你就会发现,不知不觉,你的知识已经变得陈旧,已经无法跟上审计同行的知识结构,也听不懂其他审计专家在说什么了.
中国大陆
美国
日本
韩国
新加坡
英国
德国
BVI
开曼
澳大利亚
加拿大
中国澳门
中国台湾
印度
法国
西班牙
意大利
马来西亚
泰国
荷兰
瑞士
阿联酋
沙特阿拉伯
以色列
新西兰
墨西哥
巴西
阿根廷
尼日利亚
南非
埃及
哥伦比亚
智利
秘鲁
乌拉圭
比利时
瑞典
芬兰
葡萄牙
加纳
肯尼亚
摩洛哥
斐济
萨摩亚
巴哈马
巴巴多斯
哥斯达黎加
毛里求斯
塞舌尔
百慕大
巴拿马
伯利兹
安圭拉
马绍尔
厄瓜多尔
记账报税
税务筹划
一般纳税人申请
小规模纳税人申请
进出口退税
离岸开户
商标注册
专利申请
著作权登记
公证认证
电商入驻
网站建设
VAT注册
ODI跨境投资备案
许可证办理
体系认证
企业信用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