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当今的中国市场,企服快车外国名牌席卷天下之势.小到饮料、食品、化妆品,中到服装、家电产品,大到轿车工业,几乎全部是外国名牌.面对汹涌而来的"舶来品",国内屈指可数的几种牌子只好在苦苦挣扎中发出无可奈何的叹息.这种外国名牌风靡中国市场的严峻现实,令每一个热望振兴民族经济的中国人感到痛心疾首.面对潮水般涌来的外国名牌,关上大门,"拒之门外"不对,置之不理,任其泛滥也不对.正确的态度应是,分析原因,找出对策,制定培育中国名牌的措施和办法.那么,这种局面是怎样造成的呢?
首先,是我们主动引进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胆引进了大批合资或独资企业.这些企业当然会把自己的名牌(商标)带进中国来.创办"三资企业"有利于学习、借鉴和吸收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以提高我国国民经济的素质和管理水平,加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无疑是对的,今后我们还会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因为我们不可能在封闭的条件下建成社会主义.其次,是我们企图省力,贪图眼前利益借来的.一些国人在引进项目,举办"三资企业"时,天真地认为既然外国的商标驰名,牌子响亮,何不把人家现成的商标也借来!这样省得自己花费时间创牌子,效益也来得快.加之外国老板把使用自己的商标作为谈判、合资的"硬件",非我不用,外国名牌就轻而易举地流入了中国.据悉,拥有"解放"注册商标的一汽,合资时借用了外商的"奥迪"商标.上海与德国合资时,也是放着"上海"牌不用,而借用了"桑塔纳"商标,并且连企业的字号(大众)也是外方的.殊不知,商标注册可以借用,但它可决不听从借用人的使唤,法律赋予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是商标的注册人.我们本应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却把外商竞争的利剑引进来了.因为商标是市场竞争的锐利武器,特别是驰名商标的法律保护范围更广,在世界贸易竞争中简直所向无敌.面对锋利无比的商战利剑,毫无防备的民族牌子焉有不败之理!这"借来"的后果,岂是国人所料得到的!
再次,是我们自动放弃的.一些人站在合作伙伴面前,与国外名牌一比较,自愧弗如,觉得"矮人三分".思来想去,还是"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干脆把自己的注册商标扔掉,用人家的吧!曾经畅销国内市场的上海化妆品"美加净"的商标就是我们自动放弃,而使用合资方的"庄臣"商标.然而,可惜还决不仅仅是这一家.最后,是我们无偿为人家宣传的.只要打开电视机,看一看许多国内企业的所谓"广告",就会发现,它们"王顾左右而言他",宣传的恰恰不是自己的产品和企业,而是"外国的月亮",比如"引进外国××牌设备",甚至原封不动地宣传国外的注册商标.为了表明它们的"洋味",这种夸耀别人的宣传,简直达到了连篇累牍,不厌其详也不厌其烦的地步.国外的名牌产品,为了打进中国市场,不惜血本,在广告宣传上,既有高水平的整体策划和创意,又有铺天盖地的"狂轰滥炸",加之国内企业的无偿宣传,处于多头夹击中的中国牌子怎能招架得住?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外国商标风靡乃至称霸中国市场的局面,是我们自己一手造成的.而这,除了改革开放政策无可厚非之外,应该承认,在引进外资工作中有无意识造成的失误和纰漏,或称为引进外资工作付出的学费.
中国大陆
美国
日本
韩国
新加坡
英国
德国
BVI
开曼
澳大利亚
加拿大
中国澳门
中国台湾
印度
法国
西班牙
意大利
马来西亚
泰国
荷兰
瑞士
阿联酋
沙特阿拉伯
以色列
新西兰
墨西哥
巴西
阿根廷
尼日利亚
南非
埃及
哥伦比亚
智利
秘鲁
乌拉圭
比利时
瑞典
芬兰
葡萄牙
加纳
肯尼亚
摩洛哥
斐济
萨摩亚
巴哈马
巴巴多斯
哥斯达黎加
毛里求斯
塞舌尔
百慕大
巴拿马
伯利兹
安圭拉
马绍尔
厄瓜多尔
记账报税
税务筹划
一般纳税人申请
小规模纳税人申请
进出口退税
离岸开户
商标注册
专利申请
著作权登记
公证认证
电商入驻
网站建设
VAT注册
ODI跨境投资备案
许可证办理
体系认证
企业信用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