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标经理制管理模式下,每个商标除了设有一名商标经理之外,在他手下还配备了几个商标助理,再加上分别来自财务、研发、制造、市场推广、销售等企业各个职能部门的人员,共同构成了一个商标管理小组,全面管理该商标的全部工作,商标经理制实际上是一种矩阵型的组织结构".
商标经理制模式的优点是:
①每一个商标都有一个专职的管理者,负责商标分析、规划和活动的全过程,从而为商标的成长提供了组织上的保证.②加强了公司内部各个商标之间的竞争,优胜劣汰,商标更加具有活力.③商标经理负责指挥由公司各个职能部门人员组成的商标管理小组,小组成员既各司其职,又由经理统一协调指挥,保证了商标管理各项工作齐头并进、有条不紊、统一协调.④为企业培养了具有综合管理能力的高级管理人才.每个商标经理都是独当一面的管理者,他必须全面负责商标从策划、生产、推广、发展的全部决策和执行,而且掌握调度了涉及该商标的所有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和管理工作,事实上成为一个总经理式的综合管理人员,为企业源源不断地培养和输送高级管理人才.历史上,开创了"商标经理制"模式的麦克埃罗依后来成为宝洁公司的总裁,"二战"以后还被任命为美国的国防部长.
商标经理制的不足之处在于:
①对商标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很高.如前所述,每个商标经理实际上就是一个独当一面的综合管理人员,而一个公司要具备足够多的综合性管理人才显然不切实际.一旦某个商标的商标经理能力不足,就会直接影响到该商标的创建与发展.②商标管理成本比较高.每个商标管理小组里面都涵盖了企业各个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导致组织机构重叠、人员众多,商标管理成本高昂.③企业内部各个商标之间是一种竞争关系,优胜劣汰,优点是加强了商标的活力,但同时也造成了企业内部各个商标之间自相残杀、内斗严重.④各个商标由不同的商标经理自主策划、管理,导致整个公司的商标形象杂乱无章,不能对外树立统一的商标形象、发出一致的商标声音.这就导致整个公司商标数量很多,却多而不强.几乎没有一个真正能够对外一剑制胜的超强商标.近年来宝洁公司除了打造各个产品商标之外,也着力宣传打造"宝洁"的公司商标,原因就在这里.
宝洁公司商标经理制的由来
1926年,尼尔?麦克埃罗依刚从哈佛大学毕业,被宝洁公司指派负责宝洁第二个香皂商标"佳美"的广告活动.在随后的工作中,麦克埃罗依发现,"佳美"的广告及市场营销部都太过于像"象牙"香皂,不同程度上成了"象牙"的翻版.作为宝洁的第一个香皂商标,"象牙"自1879年诞生以来,通过印刷广告等形式,已经成为消费者心目中的名牌产品,销售业绩一直很好.而"佳美"和"象牙"面对同一消费群体,又被规定不允许与"象牙"进行自由竞争,自然成为宝洁公司避免利益冲突的牺牲品.1930年,宝洁决定为"佳美"选择新的广告公司,并且向这家广告公司许诺,绝不为竞争设定任何限制.这之后,"佳美"的销售业绩随之迅速增长.于是,麦克埃罗依萌生了"一个人负责一个商标"的想法,并于1931年5月31日起草了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文件——《商标管理备忘录》.麦克埃罗依的构想得到了醉心于改革的宝洁公司总裁杜普利的赞同,从此宝洁公司以"商标经理"为核心的营销管理体系逐步建立.对此,美国《时代》杂志称赞道:"麦克埃罗依赢得了最后的胜利.他成功地说服了他的前辈们,使宝洁公司保持高速发展的策略其实非常简单:让自己和自己竞争."
"商标经理制"管理模式,对当时的美国工业界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在此之前没有任何一家美国公司鼓励旗下的商标互相竞争.而如今,宝洁的商标管理模式已经被全世界很多企业继承和演绎,美国强生公司、美国家用品公司、法国娇兰公司、美国福特公司、美国通用公司等都先后采用了这一制度.中国90年代引进商标管理,许多企业诸如广东健力宝、江苏森达、上海家化等知名企业都相继采用这一模式进行商标管理.
中国大陆
美国
日本
韩国
新加坡
英国
德国
BVI
开曼
澳大利亚
加拿大
中国澳门
中国台湾
印度
法国
西班牙
意大利
马来西亚
泰国
荷兰
瑞士
阿联酋
沙特阿拉伯
以色列
新西兰
墨西哥
巴西
阿根廷
尼日利亚
南非
埃及
哥伦比亚
智利
秘鲁
乌拉圭
比利时
瑞典
芬兰
葡萄牙
加纳
肯尼亚
摩洛哥
斐济
萨摩亚
巴哈马
巴巴多斯
哥斯达黎加
毛里求斯
塞舌尔
百慕大
巴拿马
伯利兹
安圭拉
马绍尔
厄瓜多尔
记账报税
税务筹划
一般纳税人申请
小规模纳税人申请
进出口退税
离岸开户
商标注册
专利申请
著作权登记
公证认证
电商入驻
网站建设
VAT注册
ODI跨境投资备案
许可证办理
体系认证
企业信用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