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收账款周转天数是反映企业应收账款管理质量的指标之一,是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的表现形式。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为20天,需要根据企业经营特点、经营规模和信用管理水平进行分析判断。

应收账款周转率是企业应收账款管理效益的指标,它们都是内外表用户分析企业盈利能力的财务指标之一。根据应收账款周转率的指标,可以反映企业应收账款的收现周期,也可以反映企业从产品销售到收回资金所需的时间。通过公司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可以减少应收账款占用资金的时间,操纵和避免应收账款坏账的发生。

一、计算应收账款周转率的方法

营业收入与应收账款的比例是应收账款的周转率。有三种表达方式,即应收账款周转次数、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应收账款与收入比。计算公式如下:

1、应收账款周转次数=营业收入/应收账款

应收账款周转次数表明公司一年内每1元应收账款投资的营业收入。

2、应收账款周转天数=365天/(营业收入/应收账款)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表明公司产品从销售到资产收回所需的平均日数。

3、应收账款与收入比=应收账款/营业收入

应收账款与收入之比,表明公司每1元营业收入所需的应收账款投资。

二、运算分析应收账款周转率应注意的问题。

1、营业收入赊购比例问题。我众所周知,应收账款是公司赊购业务造成的,其对应的是营业收入中的赊购部分,并非全部。因此,计算时应选择赊购收入,而不是营业收入。然而,外部分析师无法在财务报告表中获得企业的信用购买数据,只能直接用营业收入作为替代计算。其实相当于假设现销是收现时间等于零的应收账款。只要长期保持现销和赊购的比例,就可以选择与上一期数据的对比,只高估应收账款的周转次数。但问题是,与其他企业相比,如果不了解可比公司的赊购比例,就很难区分应收账款周转率是否具有较好的对比度。

2、年底应收账款余额的稳定性问题。应收账款是特殊时间点的总量,容易受到周期性、随机性和人为条件的限制。用应收账款周转率进行绩效考核时,可利用年初、年末的平均值,或多个时点的平均值,以减少相关条件的限制。

3、坏账准备提取应收账款。财务报告中列出的应收账款是坏账准备后的净额,营业收入没有相应减少。因此,坏账准备越大,应收账款周转次数越多,周转天数越低。这种应收账款周转次数的增加和周转天数的减少并不是由于企业绩效的提高,而是由于公司应收账款管理不善造成的。如果坏账准备金额较大,则调整应收账款净额,或使用未计提坏账准备的应收账款。会计报表附注中公布的应收账款坏账准备信息一般可作为调整的依据。

4、应收账款周转天数越少越好。我们知道,由于应收账款的赊购,假设赊购可能比现销更有利于企业的经营和发展,那么周转天数就不会越少越好。此外,收现时间的变化与企业的信用政策有关。比如,A公司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为20天,信用期为25天;B公司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为17天,信用期为15天。虽然其周转天数较多,但小编认为a公司的收款业绩要比B公司好。实际上,企业信用政策的变化通常会导致应收账款周转天数的变化。对信用政策的描述涉及各种因素,不仅要考虑周转天数的减少。

5、应收账款分析应与赊购分析和现金分析有关。应收账款的起点是赊购,终点是现金。正常情况下,公司赊购增加导致应收账款增加,经营活动的现金总额和净现金流也会增加。如果企业应收账款日益增加,现金日益减少,信用购买可能会形成非常严重的问题,导致超账期或坏账。例如,公司放开信用政策,甚至随意发货,无法收回现金等问题。

总之,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为20天,周转速度是慢还是快,指标好吗?还综合分析判断需要根据企业经营的具体情况进行。同时,企业在分析其应收账款时,不仅要分析应收账款的周转率指标,还要注意应收账款与其他指标的关系。毕竟,任何财务指标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有系统的综合分析才能正确应用应收账款周转率,从而对应收账款进行合理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