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新的工作报告中,管理者提出要全面减负降低赋税,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制造业的增值税率从16%降低13%,对企业来说,应该是不小的利好消息,要知道上一次税率调整,从17%降低到16%,大概就是意思一下,如今3%的比例相当于千亿元的总税收,足以看出国家鼓励实体经济的巨大决心。
众所周知,随着中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经营制造业日益艰难,基本上徘徊在损益点,稍微不注意就会亏得一塌糊涂。
因为制造业是重资产行业,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包括土地、设备、原材料以及人工成本,只有等到出货完成之后,才能统一收回成本,于是,资金流管理就成为制造业非常重要的技能,大型企业如富士康、比亚迪等等都会设有专门的资金管理部门,做投资规划以及财务追踪,同时,他们依靠自己的影响力,可以更轻松地获得地方管理者的照顾,在土地、税收和人力招募方面都能获得相应的优惠,如比亚迪在某省会投资建厂,条件是希望管理者能够帮助其推销自家的电动出租车,双方一拍即合,城市的繁华地带快速建起充电桩,大量的绿色电动车穿梭在本就拥挤的街道中。
当然,这些大型企业也必须完全按照法律缴纳足额的税额,如一个富士康中等规模的产业园,仅2024年就向地方管理单位纳税接近30亿元,而更大型的园区如郑州、武汉、武汉、武汉等所纳税额,早就接近天文数字,所以,本次减税对大型企业来说完全是利好消息,他们的资金管理将会更加灵活,经营空间也会变得更大。
相比之下,中小企业则是喜忧参半,税率下降自然有利于企业经营、资本管理,同时,降低资金链断裂的风险,但管理者之所以有此决策,背后的原因一定是严肃立法,一些偷税漏税的行为有可能遭到非常严厉的打击,总的来说,这绝对是正确的事儿,旨在甄选出最优质、最具生命力的企业,淘汰投机企业,而非大家一起违法,劣币驱除良币。
税率变13%,中国制造离损益点更远了?
中国制造业一直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而且有着很强的投机性,虽然制造车间里不乏高精尖端的设备,但太过于依赖客户订单,使其更像一笔纯粹的生意。
在这个大逻辑下,谁能平衡好资金流,谁就能领先一大截。
简单来说,制造业资金的管控点包括前期投资成本、库存、客户的回款速度以及税费等行政成本,实体业难做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资金流通管理,如前期投资购买的设备,每天都在折旧,于是,制造业想出很多提高设备嫁动率的办法,如白夜班运转甚至24小时生产,更难处理的是,经营者必须保证订单的连续性,才能充分发挥设备最大的价值,同理,土地、物料、人工等资源也都需要类似的条件,才能发挥最大价值,但真正的事实是,没有哪一家的制造业有绝对稳定的订单,加之,制造业深处产业链条最底端,任何上游的问题都会伤害制造业的生产效率,破坏资金的利用率。
其中,最经典的案例就是iPhone订单的变化,早些时候,苹果统治着消费市场,给到制造代工商的订单是稳定而连续的,如此优渥的环境下,各项资源、资金都能得到充分利用,大家都赚得盆满钵满,日子非常舒服,但随着华为、Vivo崛起,苹果再难掌控消费市场,库克必须要趁着消费者还有热情的时候,把手机制造出来,而一旦消费热情衰退,给到代工商的订单就会大幅削减。
此外,苹果定价策略的失败导致订单锐减,这些都会影响制造业的利润。
早在2024年的时候,就有业内人士透露制造一台iPhone的利润率仅有2%,濒临在损益点,稍微出一些差池,企业就陷入亏损境地。
现在,制造业的税率一下子降低3%,算是给到富士康、比亚迪等大型企业非常大的利好,流动资金会变得更加游刃有余,从而在投资、研发以及人才培训方面衍生出更多更新的操作办法。
全民缴税,杜绝“劣币驱除良币”?
管理者调整税率,企服快车面要给制造业松绑,让他们有更大的经营空间,另企服快车面也是在释放信号:
中国即将进入严肃的法制时代。此前缴税比例高,逼得中小企业逃税,坦白讲,在高税率时代,中小企业要么逃税,要么直接亏损倒闭,正是有如此悖论存在,才使得中小企业长期铤而走险,而管理者心知肚明,常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已。
如此默契的关系看似高明,但长久来说,对中国制造业是一种极大的伤害,中小企业逃税、不走审批流程、不给员工交社保,这些行为都被暧昧地纵容,他们的成本就会有很大优势,在抢订单,圈资源的时候都领先一步,反倒是,那些想要走正路,想要遵纪守法的企业,却无法生存下去,或者只能借助管理者的力量来经营,渐渐形成“劣币驱除良币”的恶性循环:
既然违反劳动法或者税法的代价不高,咱就铤而走险,但却始终冒着被查处风险,不免生出“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想法,于是如你所见,中小制造企业更愿意把“服务客户,满足出货”看成是一笔笔的生意,而非一项事业,只求眼前有肉,不问前路如何。现在税率由16%降低到13%,未来有可能会继续降低,但毫无疑问,管理者之于逃税行为的容忍度会越来越低,中小企业的经营环境将会发生本质的改变。
以前的环境看似优渥,给中小企业逃税的机会,但实则是给其留下了非常危险的后路,正因如此,中国大量的中小型制造业只是一些小作坊,莫说是百年企业,连一块响亮的招牌都留不住。
从这个角度讲,富士康、比亚迪、昌硕、格力等制造企业,能坚持遵纪守法,坚持靠实力取胜,实在是非常不容易,现如今税率调整,他们势必会有新版的经营策略。
(科技新发现 康斯坦丁/文)
中国大陆
美国
日本
韩国
新加坡
英国
德国
BVI
开曼
澳大利亚
加拿大
中国澳门
中国台湾
印度
法国
西班牙
意大利
马来西亚
泰国
荷兰
瑞士
阿联酋
沙特阿拉伯
以色列
新西兰
墨西哥
巴西
阿根廷
尼日利亚
南非
埃及
哥伦比亚
智利
秘鲁
乌拉圭
比利时
瑞典
芬兰
葡萄牙
加纳
肯尼亚
摩洛哥
斐济
萨摩亚
巴哈马
巴巴多斯
哥斯达黎加
毛里求斯
塞舌尔
百慕大
巴拿马
伯利兹
安圭拉
马绍尔
厄瓜多尔
记账报税
税务筹划
一般纳税人申请
小规模纳税人申请
进出口退税
离岸开户
商标注册
专利申请
著作权登记
公证认证
电商入驻
网站建设
VAT注册
ODI跨境投资备案
许可证办理
体系认证
企业信用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