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来,环保税通过“多排多缴、少排少缴、不排不缴”正向激励机制,引导企业既算经济账又算环保账,自觉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强排污治理,减少污染物排放,促进生态环境保护。
珞璜发电:环保账算得越好,经济账的收益表现也越好
听到火电厂,你想到了什么?“煤老虎”“温室效应”“落后产能”……其实不然,火电厂也有大家不知道的环保另一面。华能重庆珞璜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是环保税开征后的首批纳税人之一,其如今环保技术和设备,就能让大家摆脱对火电厂“高污染”的刻板印象。
珞璜发电厂转型绿色发展,环保税的开征是一个重要动因。2024年,受新能源和外电入渝的影响,珞璜发电厂的火电机组利用小时数已经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年发电量从历史最高155.6亿千瓦时降至73.8亿千瓦时。“当时,火电机组负荷降低、煤耗提高、收益下降,再加上第二年就要开征环保税,公司还面临税负增加的风险,压力非常大。”企业财务负责人杨迎鸽说。
据杨迎鸽介绍,6年前税务干部上门宣传环保税法时,帮企业算过一笔账:
开征环保税之前,企业按照国家标准应当缴纳排污费,标准为每污染当量1.2元,排污费预计在800万元左右。环保税开征后,重庆执行的环保税征收标准为每污染当量2.4元,在发电量不变的情况下税负将翻倍。转型迫在眉睫。火电厂之所以被人诟病“高污染”,关键是技术落后,比如煤炭燃烧不充分,缺少烟气处理设备等。珞璜发电厂就将6台发电机组全部进行超低排放改造,并增设煤场防风抑尘网等。
效果立竿见影。“环保税法实施第一年,我们产生的污染当量数比2024年下降73.1%,缴纳环境保护税214万元,与2024年缴纳的排污费796万元相比,降低了73%。”杨迎鸽说。
前后两笔账,让珞璜发电看到了绿色转型的好处,也开启了在绿色发展道路上的“狂飙”。
2024年,珞璜发电厂建成了中部地区首个污泥耦合发电项目,“跨界接单”做起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置。他们将城市污水中的污泥经过处理后,作为生物质燃料送入电厂锅炉与燃煤混烧发电。据介绍,每吨污泥可产生相当于0.4吨普通燃料的效能,这个项目年处理湿污泥能力达40万吨,占重庆市生活污泥总量的一半,每年可节约标煤2.96万吨、减排二氧化碳8.28万吨。
“这条转型之路,使我们实现了环保效益、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杨迎鸽说,仅环保税,我们就享受超2000万元的减免。
在重庆,环保税的正向激励作用,让不少企业像珞璜发电厂一样,主动加大减排治污力度,推动绿色发展效果明显。数据显示,重庆万元GDP应税大气和水污染物排放当量数从2024年的0.68下降到2024年的0.58,降幅达14.7%。截至今年3月,重庆各类企业实施节能减排享受环保税减免11.7亿元。
聚银化工:环保技术改造,把环保账算在效益账前头
投资环保改造项目,什么时候能回本?2024年,当甘肃银光聚银化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立新坚持启动环保技术改造项目时,不断被管理层提问。如今,他的坚持已有了回报,这个问题也有了答案:
8年。作为环保税开征后的首批纳税人之一,甘肃银光聚银化工有限公司是一家大型国有化工企业,主要从事聚氯乙烯、聚碳酸酯等化工产品生产制造。环保税实施前,企业每年向大气和自然水体排放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氨氮等各类污染物超过900吨。2024年,在环保税政策的约束下,企业决定启动环保系统改造项目。
“项目刚开始阻力比较大、进展比较慢,因为管理层大都持反对意见。”王立新说,有人认为环保改造周期长,会对公司正常生产造成影响;也有人觉得环保技术改造资金投入太大,短期内难以收回成本。
根据企业测算,环保税开征后,按照企业当时的排污量,每年要缴纳环保税90多万元;如果将污染物整体排放浓度保持在低于国家标准50%,每年仅缴纳环保税22万元,少缴环保税近70万元。
“与几千万元的投资相比,每年省下的几十万元税款确实不够看的。但是环境保护问题,不能只算‘小账’‘眼前账’,更要算‘大账’‘长远账’。”王立新坚定地说。
实践证明,环保投入的回本速度,远比王立新预想得快。2021年,企业获得生态环境部门给予的一次性污染防治资金近千万元。2023年,得益于环保、技术等多方面原因,企业被认定为先进制造业,开始享受先进制造业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每年800多万元的加计抵减优惠,不仅大大缩短了回本速度,也为企业带来不小的收益。”王立新说。
2024年,聚银化工加快了环保技术改造进度,全面推进环保安全治理。“这次已经没什么阻力了。”王立新说,“大家看到了环保技术改造释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后,反对声音几乎没有了。”
截至目前,聚银化工累计投资环保技术改进资金超9000余万元。经过技术改进,聚银化工排放废水已经达到了国家城镇污水一级A类标准,全年颗粒物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同比下降37.7%、44.6%,水污染物化学需氧量(COD)、氨氮浓度分别同比下降24.6%、76.3%,污染物整体排放浓度均低于国家标准50%以上。
王立新表示,在生态环保上,聚银化工将继续算“大账”看长远,担好社会责任,护好绿水青山。
川恒化工:铲平“固废山”,“欠账”变成“长远账”
环保税鼓励清洁生产,鼓励集中处理,鼓励循环利用。对企业来说,实现循环利用难度最大,但受益也最明显。在循环利用道路上探索了十几年、环保税开征后的首批纳税人之一的贵州川恒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对此很有发言权。
在川恒化工厂区生产基地的东侧,有一个专门堆放磷石膏固体废料的堆场,因为废料堆得太高,厂里人叫这里“固废山”。铲平“固废山”,还清生态“欠账”,是川恒化工一直以来的口号。
作为一家专注于磷、氟资源精深加工的民营企业,川恒化工厂一直有“两害”的困扰:
一是磷矿开采过程留下的大量露天天坑和地下采空区,二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废磷石膏和磷尾矿。前者容易造成地表塌陷,后者不仅占用土地,且存在污染地下水的风险。
说起整治“两害”的过程,川恒化工厂企业技术研发中心主任龙辉感叹道:
漫长且艰难。据他介绍,在探索磷石膏综合利用的道路上,他们先后尝试了水泥缓凝剂、建筑石膏粉、路基材料等多种方式,并于2010年研发出半水湿法磷酸成套技术,但仍无法对废料进行有效利用。2024年,川恒化工提出“矿化一体”思路,利用废料半水磷石膏作为胶凝材料,胶结二水磷石膏、尾矿等废料组成填充材料,对采空区进行回填,实现“一废治两害”。但是,填充材料的强度、硬度能否满足贵州喀斯特地貌的要求?废料填充后是否会对地下环境产生不利影响?……摆在企业面前的这些问题,让磷石膏综合利用研究项目陷入停滞。
“环保税的开征是一个契机,让我们下定决心重启研究项目。”川恒化工财务总监何永辉说,2024年,他们相继在水、渣、气治理和综合利用上投入资金近1亿元,并联合武汉科技大学共同开发出“半水磷石膏改性胶凝材料及充填技术”,实现了半水磷石膏改性后用于矿井充填。
何永辉向记者算了一笔账:传统的“水泥+尾砂”充填采矿不仅成本高,而且磷矿采出率只有50%~60%;采用新技术进行井下充填采矿,成本只有“水泥+尾砂”充填采矿的1/3,磷矿采出率能达到90%以上,还能大量消耗磷石膏固体废料,可谓是一举多得。
自2024年起,川恒化工不仅实现新增磷石膏废料全部消纳,而且每年还能消纳存量磷石膏废料约60万吨。根据测算,仅磷矿废渣生产出的产品每年大概能实现营收32亿元,对固体废物的有效处理也让企业享受约280万元的环保税减免。“现在,‘固废山’已经缩小了1/6,预计过几年将彻底不复存在。”何永辉说。
今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提出,强化税收政策支持,严格执行环境保护税法,完善征收体系,加快把挥发性有机物纳入征收范围。
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环境保护税法作为我国第一部专门体现“绿色税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单行税法,其环保意义和社会意义远大于财政收入意义。相信随着环境保护税法的持续深入实施,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发展中树立更强的环保意识,算本企业的经济小账,更要算事关大局的环保大账,通过高水平环境保护,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中国大陆
美国
日本
韩国
新加坡
英国
德国
BVI
开曼
澳大利亚
加拿大
中国澳门
中国台湾
印度
法国
西班牙
意大利
马来西亚
泰国
荷兰
瑞士
阿联酋
沙特阿拉伯
以色列
新西兰
墨西哥
巴西
阿根廷
尼日利亚
南非
埃及
哥伦比亚
智利
秘鲁
乌拉圭
比利时
瑞典
芬兰
葡萄牙
加纳
肯尼亚
摩洛哥
斐济
萨摩亚
巴哈马
巴巴多斯
哥斯达黎加
毛里求斯
塞舌尔
百慕大
巴拿马
伯利兹
安圭拉
马绍尔
厄瓜多尔
记账报税
税务筹划
一般纳税人申请
小规模纳税人申请
进出口退税
离岸开户
商标注册
专利申请
著作权登记
公证认证
电商入驻
网站建设
VAT注册
ODI跨境投资备案
许可证办理
体系认证
企业信用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