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企业发现商标被抢注后,应迅速采取法律和商业手段维护自身权益。当事人可以在商标被抢注时向商标局提出异议申请或者被抢注之后可以向商标局提出无效宣告的申请。以下是企服快车知产介绍的具体应对措施及操作流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紧急行动:法律救济程序

1.提出商标异议

适用阶段:抢注商标处于初审公告期(3个月内)。

操作步骤:

登录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下载《商标异议申请书》。

提交证据:证明在先使用(如销售合同、广告投放记录)、抢注者恶意(如批量抢注记录、关联关系证明)。

时间成本:异议审查约12-18个月,成功率约30%-50%(视证据充分性)。

2.申请无效宣告

适用阶段:抢注商标已获注册(5年内均可提出,恶意抢注不受5年限制)。

核心证据:

在先使用证据(需早于抢注申请日)。

抢注者恶意证据(如商标囤积记录、关联公司抢注同一品牌)。

流程耗时:无效宣告程序约12-24个月,成功率约40%-60%。

3.行政诉讼

适用情形:对商标局异议或无效宣告结果不服。

管辖法院:北京知识产权法院(一审),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二审)。

典型案例:乔丹体育案中,最高人民法院最终认定“乔丹”商标损害迈克尔·乔丹姓名权。

二、商业谈判:权衡成本与效率

1.评估抢注者动机

职业抢注人:通常以高价出售商标,可通过谈判压价(如提供其恶意证据)。

竞争对手:可能意图限制市场准入,需结合反不正当竞争法施压。

2.回购策略

价格参考:

普通商标:数万元至百万元。

高价值商标:如“iPad”案和解金达千万美元。

合同条款:确保转让后无遗留争议(如要求抢注者放弃所有关联商标)。

3.反制手段

举报抢注者商标囤积行为(商标局打击恶意注册政策)。

通过税务、工商稽查增加对方压力(如举报其虚假注册地址)。

三、证据收集:构建完整维权链条

1.在先使用证据

时间证明:早于抢注申请日的销售记录(如京东/天猫后台数据)、广告合同(如百度推广记录)。

地域证明:门店照片、区域代理协议,证明品牌影响力覆盖范围。

2.恶意抢注证据

抢注者名下大量商标注册记录。

抢注者与企业的关联证据。

3.品牌知名度证据

媒体报道、行业奖项、市场调研报告(证明商标已具有影响力)。

消费者问卷调查(证明公众误认抢注商标与企业关联)。

四、止损与品牌过渡方案

1.临时使用替代商标

注册备用商标(如“XX优选”“XX科技”),避免业务中断。

案例:特斯拉早期在华使用“拓速乐”,后回购“特斯拉”商标。

2.法律声明与消费者沟通

官网声明商标权属争议,强调正品渠道。

通过媒体澄清,防止消费者混淆(如加多宝与王老吉案)。

五、长期防御:预防二次抢注

1.全类别+防御性注册

核心商标:覆盖现有业务类别(如第9类电子产品+第35类销售服务)。

近似商标:注册“拼夕夕”防御“拼多多”(参考阿里巴巴注册“阿里爷爷”“阿里奶奶”)。

2.全球化布局

马德里体系:通过基础注册覆盖122个国家,成本约1.5万-5万元(视国家数量)。

重点国家单点注册:如美国、欧盟、东南亚(费用约3000-8000元/国)。

3.建立监测机制

使用监测工具(如智慧芽、白兔商标监控),年费约2000-5000元。

定期检索近似商标(建议每季度一次),及时发现抢注风险。

六、建议

黄金3个月:抢注商标公告期内提出异议成本最低,需快速反应。

专业团队介入:复杂案件委托知识产权律师或代理机构。

避免沉默:若5年内未对抢注商标采取行动,可能丧失无效宣告权利(恶意抢注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