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标是品牌的法律载体和外在表达,专利构筑起品牌的品质防线,两者共同构成了企业品牌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双翼”。然而,随着商标和专利数量的激增,并未带来质量的同步提升。相反,很多企业没有意识到商标和专利在创新价值链上具有同等重要性,导致两者的协同配置上面临着诸多问题。

建议

调整政策激励导向。政策激励导向应从“数量”向“高价值”转变,要从提高企业专利创造积极性,转变到突出专利对于经济发展的实际贡献度,加强单一激励政策与多种激励政策协同作用,由科技部门牵头发布创新激励政策,财政、教育部门等配套发布协同政策,通过政府干预、政策引导,共同激励、促进企业创新发展。

强化市场调节作用。随着知识产权竞争机制不断完善,政府应强化企业商标行为和专利行为的市场属性,逐步退出引导角色,强化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鼓励企业依靠自身实力和创新能力来申请和保护知识产权,减少对政府支持的过分依赖,重点关注专利的商业化与产品化,活化自身所拥有的商标,激活商标的市场价值。

强化监督评价机制。加快企业创新成果的实际转化与运用,强化监督机制,减少企业沉睡专利和囤积商标的数量,优化政府对企业创新成果转化跟踪评价机制,提升企业创新成果的转化效率,并积极防范政策引导可能带来的知识产权行为异化风险,确保政策导向与企业的实际创新需求相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