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对“乔丹”商标争议行政纠纷系列案件公开宣判称,因争议商标的注册损害了美国知名球星乔丹享有的在先姓名权,违反商标法规定,应予撤销。
乔丹公司是我国福建省晋江市的一家体育用品生产商,该公司于上世纪90年代起先后注册了“乔丹”“QIAODAN”等多个商标。
2012年,迈克尔·乔丹以乔丹公司争议商标的注册损害其姓名权等为由,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评审委员会提出撤销争议商标的申请,但商评委裁定争议商标予以维持。
随后,乔丹又向法院提起诉讼,在一审维持裁定、上诉又被驳回的情况下,2015年向最高人民法院申请再审。
如今,随着最高法的公开宣判,这场持续4年的商标权之争终于画上一个句号。
本案的终审宣判不仅具有个案价值,对于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净化商标注册和使用环境具有普遍意义,给广大企业上了一堂法治课。
我国《商标法》明确规定:申请商标注册不得损害他人现有的在先权利。
这种在先权利主要包括肖像权、姓名权、著作权、专利权等。
与其他几种权利相比,人们对于姓名权的保护意识相对薄弱。
由于名人的姓名往往蕴涵着巨大的商业价值,加之商标行政纠纷中涉及在先姓名权保护的标准和条件一直不明确,一些企业往往有意地傍名人打“擦边球”。
根据《民法通则》,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冒用。
现实中重名现象很常见,一般情况下各人都有权使用自己的姓名,也都是正当行使权利。
不过,当某一自然人的姓名具有较高的知名度,能够使社会公众将该名称与该自然人之间建立了特定的联系,则该名称就应作为姓名权的客体受到保护。
对于公众来说,一提到乔丹这个名字首先想到的就是“飞人”乔丹,尤其将乔丹注册为体育用品商标,更会引发公众混淆误认。
无独有偶。
近年来,周笔畅、腾格尔、易建联等名人的姓名纷纷被抢注成商标,引发官司纠纷。
“乔丹”商标一案具有重要的判例价值,不仅对于广大企业是有力警醒,对于统一此类案件的裁判标准也将产生重要影响。
其实,对于企业来说,傍名人注册商标,虽然可以暂时“背靠大树好乘凉”,享用名人效应带来的品牌溢出价值,但在法治社会和知识产权时代,投机取巧终究是靠不住的。
“乔丹”商标被判撤销,对原注册企业的品牌形象是一种伤害,这种教训值得广大企业引以为鉴。
(原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张枫逸)
(原标题:“乔丹”商标被判侵权值得警醒)
中国大陆
美国
日本
韩国
新加坡
英国
德国
BVI
开曼
澳大利亚
加拿大
中国澳门
中国台湾
印度
法国
西班牙
意大利
马来西亚
泰国
荷兰
瑞士
阿联酋
沙特阿拉伯
以色列
新西兰
墨西哥
巴西
阿根廷
尼日利亚
南非
埃及
哥伦比亚
智利
秘鲁
乌拉圭
比利时
瑞典
芬兰
葡萄牙
加纳
肯尼亚
摩洛哥
斐济
萨摩亚
巴哈马
巴巴多斯
哥斯达黎加
毛里求斯
塞舌尔
百慕大
巴拿马
伯利兹
安圭拉
马绍尔
厄瓜多尔
记账报税
税务筹划
一般纳税人申请
小规模纳税人申请
进出口退税
离岸开户
商标注册
专利申请
著作权登记
公证认证
电商入驻
网站建设
VAT注册
ODI跨境投资备案
许可证办理
体系认证
企业信用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