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本书,看一份报,文字从产生之初就发挥着它不可撼动的地位,充斥着我们每个人每天的生活;然而在繁杂的文字设计中,跳开这些设计,更该去看看最初的文字是什么样子的,珍惜它们每一次的蜕变…
中文字体之宋体
中国文字创造之初,是由图画、象形文字演化而来的。
中国文字的演化,始终维持着原始的绘画或符号内容,只是在形成更多文字时,在原有文字的基础上,加以各种组合,以求形成更多的文字,这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中国文字的发展,由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汉字进行了一系列简化,规范化的处理。
在木板印刷出现以前,古代典籍为了流传的需要只能手工传抄,由于手工抄写成本高效率底,易出错误,于是木板印刷逐渐盛行。
这样,为了刻版方便,渐渐的刻工们发明了一种新字体,它的特点是:
字形方正,橫細直粗。在转折处有小三角形装饰。
这种字体比楷体更加规范标准,成为了标准字体,适合大规模地刻版使用。
这无疑是为了刻书方便从楷体演变出的一种新的字体。
由于这种字体大大流行使用于宋朝以后的木版印刷的书籍,后人就称有这种特点的字体为“宋体”。
宋体字从历史上出现以后,它的特点就固定了下来,一直使用到现代,直到出现了机械化的印刷工业。
在现代印刷中区分更加详细,把横细竖粗的成为“老宋体”。
宋体字的字形方正,笔画横平竖直,横细竖粗,棱角分明,结构严谨,整齐均匀,有极强的笔画规律性,从而使人在阅读时有一种舒适醒目的感觉。
在现代印刷中主要用于书刊或报纸的正文部分。
宋体字传承了中国书法的审美韵味,在笔画上,仍然保持了中国书法的本质特征。
在与唐楷颜体比较时,我们看得更清楚,如点、捺、撇及转折处的顿挫处理,就是对书法运笔进行了高度的艺术化概括。
字体除了第一种最保守的老宋体,其他3种都是衍生出来的宋体字体,我们可以看出前面两种的胸线比较大(字体比较开阔),这是明显的比较现代的字体;而后面两种字体胸线比较小,偏向传统的字体。
传统宋体,可以看出,在它身上保留有不少楷体的特征,红色小圈圈里面三角形的鳞(小三角装饰)比较刚硬,是用棱角分明的几何形构成的,虽然给人以严谨的感觉但是让人觉得太过严肃拘谨,所以在现代设计的运用中,大家更偏向于运用其他宋体字形。
和传统宋体相比,长宋体的鳞就显得没有那么尖锐了,停笔处依稀可见手笔的停顿转折,看上去圆润了不少。
长宋体看上去比一般的宋体要长,也就是刚才说的胸线比较小;它的横、竖粗细相近,点、撇、捺、挑、勾比较挺拔,综合了老宋和仿宋的特点。
大标宋,它的特点是横竖笔画对比明显,笔画轻重适中,没有那么硬朗,字形端正,醒目有力,常用于内文标题、封面和广告设计,具有现代感(类似粗衬线体,后面会提到)。
仿宋体,最大特点是横竖等宽”,风格更偏向于手写体,它其实是宋徽宗的瘦金书字体演变而来的,特点是瘦直挺拔,横画收笔带钩,竖划收笔带点,撇如匕首,捺如切刀,竖钩细长;如果说宋体是具有装饰艺术的代表字体,那么与之相对立的就是黑体,黑体的特点就是横线和竖线宽度相等,去除过多的装饰细节,更加简洁。
由于当时印刷业的发展,正文部分用的都是宋体,想要突出标题部分从而发展了黑体。
黑体本身就属于比较现代的一种字体,所以它的字面和胸线都比较大,这样比较容易阅读,根据不同需要,设计出横竖笔画不同粗细的黑体字形来,最基本的就是第一种,纤细的黑体字给人轻,秀气的感觉,粗厚的黑体字给人重,粗壮,力量的感觉,这些字形都是根据不同的需要设计而来的。
中文字形除了宋体和黑体这两种基本字形以外,还有很多不同种类的,比如
PS:衬线体说法后面会有提到,因为衬线体和无衬线体都是西方字体发展中出现的说法,套用在中文字形中,宋体即是衬线体;黑体即是无衬线体。
英文字体之有无衬线体
西方字母的产生过程,经由腓尼基→希腊的演变之後,最后在罗马体上集大成,被西方世界广泛运用到现在而风行于全世界。
随着活字印刷的产生,在原始罗马体的基础上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努力创作优美,更易阅读的字体,现在欧洲使用的字母文字,被称为拉丁字母或罗马字母,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字母。
英文字母一般分为衬线体(serif),无衬线体(sans serif)和其他字体。
衬线字体,意思是在字的笔画开始、结束的地方有额外的装饰,而且笔画的粗细会有所不同。
相反的无衬线体就没有这些额外的装饰,而且笔画的粗细也差不多。
现代衬线体出现在18世纪末,强调了粗细笔画之间的强烈对比,加重了竖画,而把衬线做的细长。
大部分现代衬线体的可读性不及旧体和过渡衬线体。
传统衬线体,看S这个字母最细部分,用红色斜虚线标出可以看出它的较细部分始终保持倾斜状态,也就是说笔画的粗细是有变化的,看起来就比较传统,这是一种基本字形。
而现代衬线体,笔画粗细始终保持一致的状态,相对比较更加理性,机械,规范化的感觉。
再来看底座的支架(我暂且把它叫做支架)传统支架它的笔画连接是弧线的,而现代的就是平直几何形的,这也可以理解为感性与理性的一种对立呈现方式。
无衬线体大致可以分为3类,上图的依次顺序为古典无衬线体,过渡无衬线体,现代无衬线体
古典无衬线体和传统宋体是一样的,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装饰细节比较多,底部有支架(但是因为它是无衬线体,笔画上不会出现明显的弧度,用的形状比较几何,力量感一点)过渡无衬线字体是介于古典和现代之间的字形,最大的特点就是既有现代感理性简练的感觉也不失感性略带笔触,纤细秀气的感觉。
可以看到上图第二个中画红圈部分,它的转角,停顿处是一样的粗细分布。
现代无衬线字体的特点是笔画之间粗细很均衡,是理性的象征。
在传统的正文印刷中,普遍认为衬线体能带来更佳的可读性(相比无衬线体),尤其是在大段落的文章中,衬线增加了阅读时对字母的视觉参照。
而无衬线体往往被用在标题、较短的文字段落或者一些通俗读物中。
但是随着现代生活和流行趋势的变化,如今的人们越来越喜欢用无衬线体,因为他们看上去“更干净”。
在文字足够大的情况下,无衬线字体也是同样可读的。
而且因为无衬线字体通常有艺术性,因此在显示器上显示通常比较赏心悦目;而且无衬线字体种类比衬线字体多得多,因此选择余地也很大。
除了有无衬线体之外,还有其他字体:比如一些比较卷曲,贴近自然的巴洛克风手写体,还有一些为了迎合设计风格的变形字体。
从这些基本字形我们可以发现:文字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在不断经历着去繁为简的过程。
包豪斯学校的成立,影响了工业产品设计的思维模式,使人们在设计的过程中从以往崇尚自然,繁杂的工艺文化中分离出来,设计在慢慢萌芽,从工业产品到平面艺术,都有所体现。
下面就来看看这些字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上图中的英文字体是现代衬线体中的一种,“发丝型衬线体”,它的特点是由细致线构成的,看起来非常平整,粗细线条对比清晰,明确,具有现代感。
上图标题部分是传统无衬线体的一种字形,画面上体现的是一幅类似传统工业制作的画面,在字体的选用上为了迎合当时的氛围需要,并且能突出主题,选用了粗衬线体,粗旷有力而且很古典。
上图标题用的是完全现代的无衬线体字形,版面是横向设计,字体上就选用了比较修长的无衬线体黑体,视觉中心点同样是在中心,和左边的画面有相呼应的细节设计,和字腔较小相呼应的字腔较大字形,比较易读,但是视觉中心点也相对较散一些,人的视线落脚点会比较开阔。
相对上面的字形,这份书籍装帧设计因为它上面仅有文字,所以需要用文字去控制整个版面。
在这里,信息层级上最主要的信息选用了较粗的,胸线较大的字体,利用笔画粗细对比去吸引到更多人的关注;两个粗细很极端的字体放一起,用这种对比手法去突出该突出的,弱化该弱化的,但是又不会把空间撑的满满的。
上图这张邀请函上面采用卷曲的手写体,让人感觉非常的亲近,活泼和愉悦。
这是一张日本海报上的字体,中国古代的文字记载就喜欢采用竖排,从右到左进行排列,日本直到现在仍然采用,上图的这种字体有点类似中文宋体中的瘦金书字体,保持它笔画特征的同时,又将它处理地更加圆滑,亲切感自然感增加许多。
这其实是一本李永铨的新书封面,因为他在书中分享自己的成长之途,讲述个人经历或时代背景如何影响他的品牌设计意念,所以封面上出现的应该是他做过的品牌包装。
为了迎合整体设计的气质,书名标题没有用力量感过重的粗线形黑体去表现,而是选择了力量适中,看上去纤细适中的中黑;这里也穿插出现了粗细对比的字体;吸引人注意力的同时也十分注重力量的节奏感,不会有强迫阅读感的产生,竖排的设计显得很传统。
中国大陆
美国
日本
韩国
新加坡
英国
德国
BVI
开曼
澳大利亚
加拿大
中国澳门
中国台湾
印度
法国
西班牙
意大利
马来西亚
泰国
荷兰
瑞士
阿联酋
沙特阿拉伯
以色列
新西兰
墨西哥
巴西
阿根廷
尼日利亚
南非
埃及
哥伦比亚
智利
秘鲁
乌拉圭
比利时
瑞典
芬兰
葡萄牙
加纳
肯尼亚
摩洛哥
斐济
萨摩亚
巴哈马
巴巴多斯
哥斯达黎加
毛里求斯
塞舌尔
百慕大
巴拿马
伯利兹
安圭拉
马绍尔
厄瓜多尔
记账报税
税务筹划
一般纳税人申请
小规模纳税人申请
进出口退税
离岸开户
商标注册
专利申请
著作权登记
公证认证
电商入驻
网站建设
VAT注册
ODI跨境投资备案
许可证办理
体系认证
企业信用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