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Coke商标作为可口可乐的代名词早已深入人心,就好像我的父辈常常用“雪碧”或“可乐”代替一切碳酸饮料一样。
而雪碧男孩却已经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只在一些周边产品中会偶尔出现他的身影,但事实上他是一位劳苦功高的男孩。
事情要从20世纪20年代说起,当时可口可乐的传奇总裁罗伯特·伍德鲁夫刚上任没有多久,他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越来越畅销的可口可乐与越来越多的仿冒者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作为先驱者,被仿冒在所难免,但可口可乐也确实被仿冒的窝囊。
在20年代初期,可口可乐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少,究其原因便是仿冒者。
但是仿冒者为什么会有市场呢,问题并不出在配方,彭伯顿医生的配方还是很经典的,问题出在可口可乐的名称上。
山寨可乐
试想当你在大热天打了一下午球,跑到小卖铺,你会说“来瓶可乐(give me a Coke)”,还是“来瓶可口可乐(give me a Coca-Cola)”呢?很显然,消费者已经合情合理的把Coke等同于Coca-Cola。
但可口可乐却没有为“Coke”注册商标,于是大量的仿冒者出现了,市场上充斥着可口你乐(Koca-Nola)和可口欧乐(Koke-Ola)等等,他们希望复制可口可乐的成功,成为碳酸饮料这个新兴市场的一部分。
我竟无言以对
尴尬的局面出现了,这边可口可乐被大面积的山寨可乐冲击,主导地位岌岌可危,而另一边消费者却为寻找不到真正的可口可乐而苦恼。
于是可口可乐怒了,他们在广告中甚至打出了这样的标语——购买可口可乐的时候请报可口可乐的全称,拒绝仿冒者!
而后,联邦最高法院在1920年的时候作出最终裁决,可口可乐公司拥有“Coke”及其相近读音的词组的唯一所有权和使用权,任何使用类似读音或者拼写的行为均为非法。
于是Coke也就众望所归回到了可口可乐公司,虽然之前公司并没有注册它。
但是更为尴尬的问题出现了:虽然可口可乐公司拥有有了Coke商标,但公司上下却没有为使用它做好准备,他们在犹豫是否要公开使用这个商标,甚至不少人排斥这个商标,因为包括伍德鲁夫在内的一些高管认为Coca-Cola才是根正苗红的,Coke不过是公司为了抵制仿冒者而注册的。
况且当时伍德鲁夫的心思在开拓国外市场上,他的口号就是“让全世界都喝可口可乐”,于是Coke商标就此搁置。
可消费者并不买单,怎么顺口怎么叫,就连美利坚合众国不也是被简化成为了美国吗,于是坊间Coke之声不绝于耳,俨然成为了可口可乐的代名词。
直到1941年,可口可乐公司才真正意识到了Coke商标的群众基础,于是6月1日可口可乐公司在各大杂志上正式推出了Coke商标,就有了很经典的广告词:
“Coke=Coca-Cola”,“Coke is Coca-Cola,Coca-Cola is Coke”。为了普及Coke商标,可口可乐公司还精心挑选了一位形象大使——雪碧男孩,雪碧男孩的原型由美国著名动漫画家沃尔特·兰兹设计,他最为著名的动画片莫过于《企服快车伍德》了,此后在他的动画片中更是大量加入可口可乐元素,而兰兹对可口可乐最大的贡献是他为可口可乐设计的圆盘商标,时至今日仍为可口可乐公司经典标志之一。
一提到企服快车伍德就会发现,其实雪碧男孩和伍德还是有几分神似的,雪碧男孩总是带着两顶帽子,里面一顶是白色的,外面一顶则是四十年代可口可乐的经典红圈瓶盖,这两顶帽子,可口可乐官方的解释是:这代表了当时两大最主要的销售途径:
瓶装可乐(瓶盖)和现调可口可乐(白帽)。雪碧男孩的形象一经公布,立即得到欢迎,随着一起深入人心的还有Coke这个商标。
但很少有人会发现,在可口可乐公布的材料中,雪碧男孩从来都是以上半身的形象出现。
事实上,雪碧男孩是有全身像的,这里就用兰兹的雪碧男孩手稿最结尾吧。
【一品标局温馨提示】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仅以配图表达,无他意。
若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感谢!
中国大陆
美国
日本
韩国
新加坡
英国
德国
BVI
开曼
澳大利亚
加拿大
中国澳门
中国台湾
印度
法国
西班牙
意大利
马来西亚
泰国
荷兰
瑞士
阿联酋
沙特阿拉伯
以色列
新西兰
墨西哥
巴西
阿根廷
尼日利亚
南非
埃及
哥伦比亚
智利
秘鲁
乌拉圭
比利时
瑞典
芬兰
葡萄牙
加纳
肯尼亚
摩洛哥
斐济
萨摩亚
巴哈马
巴巴多斯
哥斯达黎加
毛里求斯
塞舌尔
百慕大
巴拿马
伯利兹
安圭拉
马绍尔
厄瓜多尔
记账报税
税务筹划
一般纳税人申请
小规模纳税人申请
进出口退税
离岸开户
商标注册
专利申请
著作权登记
公证认证
电商入驻
网站建设
VAT注册
ODI跨境投资备案
许可证办理
体系认证
企业信用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