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知识产权赔偿低的诘难,司法系统也是满肚子苦水。最为常见的理由是抱怨律师不给力,无法提交判赔证据,导致法官判赔无据。还有一些法官认为,目前存在大量垃圾作品、专利和商标,怎么可能判过高赔偿?
那真实的情况到底如何?
在此,笔者希望从自己刚参与过的个案视角,尽量不带任何偏见,客观地探究知识产权案件赔偿低的真实原因。
这一案件的权利人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许镜清先生,他是《西游记》前25集的曲作者,涉案作品也正是耳熟能详的《西游记前奏曲》和《孙悟空交友》(里面含有“猪八戒背媳妇”片段)。
2015年,许先生发现河南勇视影业有限公司在其制作的《西游外传》和《西游外传2》两部影片中使用了涉案作品,并在爱奇艺网上播放。
笔者作为许先生的代理律师起诉了河南勇视和爱奇艺,寻求维权赔偿。在诉讼过程中,我们向法院提交了一份《西游记前奏曲》的电影配乐使用许可合同,该合同的许可费为15万元。并且,主张以此作为判赔依据,请求法院按照许可费的倍数计算赔偿费用。
近日,北京市海淀区法院针对两首作品判决了15万的赔偿额度。
可以说,这是一起判决赔偿依据充分的案件,却看似高赔,实则低赔。
企服快车面,与那些动辄只有几千元的音乐作品赔偿相比,该案绝对是“高额”赔偿了;
另企服快车面,与作为赔偿依据的涉案歌曲许可费相比,赔偿又实在过低。
我们认为,该案以许可费作为判赔依据,理由是充分的。
比如,《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确定著作权侵权损害赔偿责任的指导意见》第二十九条规定,侵犯音乐作品著作权、音像制品权利人权利的,可以按照原告合理的许可使用费确定赔偿数额。
根据国家版权局《对〈关于如何确定摄影等美术作品侵权赔偿额的请示〉答复的函》(国家版权局办字(1994)第64号)中指出:
“在确定侵犯摄影和美术作品等著作权的赔偿额时,可以考虑按著作权人合理预期的2~5倍计算。如图书可按国家颁布的稿酬标准的2~5倍计算赔偿额。”同样,比照专利和商标的法律规定,以许可费倍数计算赔偿额度早已成为一种通识。
然而,海淀区法院却在判决中认为,本案与提交的许可合同约定作品使用背景、方式、范围并不完全相同,只能把许可费作为参考。
企服快车面,按照判决中两首15万的赔偿金额,去除其中律师费和公证费,作者一首歌能获得赔偿实际不足5万,这与15万以上交易价格相差甚远,更不必说权利人维权所要付出的时间、精力和心理折磨。关键是,判决一旦生效,将没有人愿意寻求作者许可同意,先侵权再说,侵权变成了划算的生意,严重干扰了市场交易行为,使版权法实质沦为了“侵权纵容法”。
另企服快车面,全世界不存在完全一模一样的事实证据。本案许可合同证据中的作品与涉案作品一样,使用方式一致。唯一不同的是,涉案侵权电影未公映,而是在网站上播放。我们只能猜测法院可能认为未公映影片不太赚钱,所以就要判赔低。但是,未公映的电影成本小,未必就不赚钱,公映的电影投入大,反而可能赔钱,以是否公映作为赔偿高低依据很难说得通。
由此可见,律师不给力,赔偿证据不充分,作品价值不高,这些传统理由在本案中并不成立。
其实,法院之所以这样判,有其内在的必然逻辑与“苦衷”,也折射出背后复杂的体制性因素。
如果判决高额的赔偿,这一金额过分突兀,有可能导致法官面临不确定的压力。因为当前的司法极度不被信任,赔偿人容易对判决的合理、合法性产生怀疑,轻则上诉,重则上访、闹事。面对这一现状,我们的权力体系又没有给法官足够的独立性和有效的执业保障。法官本质是底层的公务人员,而不是国家的治理精英。他们的待遇低下,独立性差,任何来自上级的压力和考核,都可能让其难以承受,更何谈执业保障和职业尊荣。
因此,尽力的采用法定赔偿,变成了法官的避风港,成为值得推崇的“中庸哲学”。
问题是,面对权利人律师的给力证据和代理意见,又该如何有效“平衡”?其实很简单,只要在判决书中发扬春秋笔法,不予回应,一笔带过就可以。正如上述案件判决所体现的,法院认为提交的许可合同约定作品使用背景、方式、范围并不完全相同。关键是为什么约定作品的使用背景、方式、范围不完全相同,则不予回应。
在正常法治国家,这样的司法文书写作方式会被视为法官的耻辱,我们这里却被当作一种裁判智慧,而且不受任何制约。虽然最高院一再强调裁判文书要一一回应律师代理意见,但没有制定任何制约制度,又会有哪个司法裁判者在乎呢?
说白了,判赔低这种“中庸之道”,看似充满“裁判者智慧”,本质是一种“和稀泥”,常常引起各方当事人不满和不信任,上诉自是必然。
但是,司法裁判者不会担心这样的上诉。改判率作为一种司法考核制度,是上级法院一定要考虑和平衡的,由于判决金额通常不涉及定性错误,在“能维持就维持,不能维持尽量维持判决”的司法大环境下,改判难已成为业界公认的潜规则,仅仅是判赔高低的错误怎么可能被纠正呢?
正如该案的上诉,笔者也不会抱过高的期望。
这样一种裁判环境,必然是侵权严重泛滥,权利人叫苦不迭。因此,求助于商业化维权就成为最佳选择,却又造成诉讼泛滥,让法官工作量陡增。司法裁判者完全不考虑背后成因,反感商业维权,采取歧视性政策,进一步压低判赔额度,意图让商业化维权无利可图,反而造成了恶性循环。
应当说,当前整个司法系统解决维权“成本高、周期长、赔偿难”的“雷声”很大,也出台了相关措施,不管是著作权法还是专利法的修改,进一步引入恶意侵权的惩罚性赔偿、举证妨碍等制度设计,可以说“雨点”也不小。
但是,如果不能有效解决掣肘知识产权案件判赔背后的体制性因素, 这些制度设计只不过是纸上谈兵,一张空文罢了!
中国大陆
美国
日本
韩国
新加坡
英国
德国
BVI
开曼
澳大利亚
加拿大
中国澳门
中国台湾
印度
法国
西班牙
意大利
马来西亚
泰国
荷兰
瑞士
阿联酋
沙特阿拉伯
以色列
新西兰
墨西哥
巴西
阿根廷
尼日利亚
南非
埃及
哥伦比亚
智利
秘鲁
乌拉圭
比利时
瑞典
芬兰
葡萄牙
加纳
肯尼亚
摩洛哥
斐济
萨摩亚
巴哈马
巴巴多斯
哥斯达黎加
毛里求斯
塞舌尔
百慕大
巴拿马
伯利兹
安圭拉
马绍尔
厄瓜多尔
记账报税
税务筹划
一般纳税人申请
小规模纳税人申请
进出口退税
离岸开户
商标注册
专利申请
著作权登记
公证认证
电商入驻
网站建设
VAT注册
ODI跨境投资备案
许可证办理
体系认证
企业信用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