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就爱看父亲使用榫卯工艺做家具,耳濡目染下,也经常在家里敲敲打打,久而久之,萌发了创新意识。

父亲做家具剩下的边角料,就被我拿来研究怎么造“飞机”。

高考后,我没能考入心心念念的国防航空航天专业,最终选择了材料科学和工程专业。

一开始还有些遗憾,但经过学习,我发现这是“造飞机”的基础学科。

大学毕业后,我光荣加入了警队,一有空就研究工作中经常使用的警用技术装备,把服务基层实战作为基本原则,而不是整一些“花架子”。

比如,基层民警经常开车巡逻、追捕,或坐在服务窗口为群众办事,时间久了就会腰椎难受。

我就反复研究,画草图、定方案、找材质……最后成功申请了专利,也设计了一种全新的保护腰椎装置,为基层民警减负。

为更好地运用我的“奇思妙想”服务工作,巡特警支队专门成立“警用装备研究工作室”,鼓励大家立足实战搞发明创造。

大家铆足劲头,研究孵化出一批实用的新型专利,由我和同事古宏伟带头发明的警用钩镰式约束装备,就是其中之一。

相比旧式叉脚器具,这种装备可多次挂钩、重复使用,配合抄网、钢叉、盾牌四人战斗组合,能快速控制违法犯罪嫌疑人。

在突发事件中,民警在拦阻、控制目标车辆及车上人员时,传统破窗动作幅度大、安全风险大。

我从毒蛇攻击时喷射毒液的场景中得到启发,发明了一种全新的“破窗+驱离”装置。

采用高硬度钨金材料,制成锥状体的破窗装置,可轻易戳破玻璃,同步开启催泪雾化喷射装置,让目标对象在车厢内难以逗留,既实现人车快速控制分离,又降低安全风险。

这项发明获得2022年度“智慧公安我先行”全国公安基层技术革新奖优秀奖、“2022年福建省公安基层应用创新比赛”三等奖。

2018年8月,我牵头组建巡特警支队警航大队,心中格外欢喜,终于可以重拾儿时的飞翔梦了。

我推动创新警用无人机空中警务管理工作站模式,将警用无人机深度融入各类警务工作,在空地接处警、空中宣防、打击犯罪、应急处突、救助群众等方面,发挥空中特有的重要作用。

此前,莆田市涵江区大洋乡一位93岁的老人在自家后山走失,家人搜寻一夜未果。

我与队友利用热成像技术、高倍镜头,航拍制作了以失踪地为圆心、半径1公里的二维地图,采取分块筛选排除法逐一搜索,历时5个多小时,最终在一处山坳的树杈间,找到了跌倒在地的老人。

夏有烈阳,冬有寒霜,从晨光熹微到披星戴月,在参加公安工作的这些年里,我已经获国家发明专利6项。

作为公安部警航教官、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特聘警航高级教官,我愿将更多的经验传授给战友,研发出更多更好用的警务装备,让警用无人机更好地服务于实战,为提升新质公安战斗力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