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便双喜临门。松江区泗泾医院骨科医生章新君近日陆续收到了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两项专利的证书。这两项专利是他去年申请的,都在本月收到了顺利通过的好消息。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一项专利是章新君在西藏定日县人民医院医疗援助时和当地医院合作设计申请的,也是定日县人民医院第一个专利项目。
在治病救人的同时,还一不小心成了“发明家”,这样的收获源于章新君平时在工作生活中的勤于思考和勇于实践。
工作细节引发创新思考
“用于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的异形空心钉锁定内固定钢板”,这是章新君今年申请通过的第一项专利。“名字听起来非常复杂,但实际上它的设计并不复杂,可以使用在位置比较具体、有针对性的手术中。”章新君介绍。
跖骨是人足底的小型长管状骨,共有5块,从内侧向外侧依次为第一至第五跖骨,其中,第五跖骨基底部分在维持足外侧负重及稳定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名骨科医生,长期在临床一线工作的章新君见过各式各样的骨伤,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总结归纳中,他发现,日常活动中,踝关节扭伤、足扭伤等很容易导致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过去大多采取保守治疗,用石膏固定。然而,跖骨后端有肌肉、韧带等结构相连,仅使用石膏固定容易引起移位或张裂。
同时,与手臂、腿部等部位的骨骼相比,跖骨体量较小,现有的螺丝钉等工具并不完全适合跖骨,可能会由于固定不牢固、拧入过程中发生骨块碎裂而造成新的医源性骨折等问题。”章新君说,“另外,打上石膏后患者行动受阻,不能穿鞋,生活也非常不便。”
注意到这个现象后,曾经有过一次专利设计经验的章新君再次启动了“发明”的思维。在丰富经验的支撑下,这次他很快想到了一个便捷又实用的方法:
制作一个有钩状结构和锁定螺孔的固定钢板。实际手术中,用小钩一端勾住裂伤的末端骨骼,将其向原位推进,抵抗由于神经拉扯导致的向外张力。再用螺丝钉通过钢板过渡弧面上的孔向斜上方打入,配合上底部锁定螺丝钉固定,防止钢板移位。
这个小小的钩状固定钢板,解决了第五跖骨骨折固定物选择少、手术复位容易固定难、固定不牢靠、术后易发生骨折移位等问题。手术操作简单,术后不易发生移位,并发症少,患者也能更早地正常穿鞋袜,进行早期功能锻炼。
自身经历激发创新意识
固定钢板的设计来源于本职工作,而第二项专利则是由章新君在援藏期间的经历启发的。
去年8月,章新君前往西藏定日县人民医院开展援藏医疗工作。由于高原独特的地理气候,很多人都面临缺氧的问题。“尤其是晚上睡觉时,经常会憋醒,因此,我们很多援藏工作者都戴着吸氧管入睡。”章新君回忆。
传统的头戴鼻吸式塑料软管存在易脱落、应用局限、开关调节不便的缺点。章新君发现,有几次入睡前戴好的吸氧管,因为睡眠中翻身等问题而“不知所终”。于是,他在定日县人民医院的支持下,与当地医生一起开始设计新的吸氧管。
他们设计的耳戴式吸氧管包括供氧组件和佩戴组件,将原本套在耳后的头戴式吸氧管改为耳戴式,这样即便在睡眠中也不易脱落,避免了因吸氧管脱落导致缺氧而发生意外,在高原缺氧地区尤为适用。
同时,将只能通过鼻子吸氧,改为口、鼻均可吸氧,只需更换出氧口装置,就能解决一些因各种原因导致鼻腔堵塞无法鼻吸氧的问题。另外,为方便长期卧床、行动不便的病人使用,这个新式的吸氧管还在近端设置了一个手动阀,无须起身就可关闭氧气管道总阀或氧气瓶阀门。
“其实这个耳戴式吸氧管涉及的零件并不复杂,很多都来源于常见的物品,比如其中就有口罩带给我们的启发。”章新君补充说,“创新意识很重要,很多发明创造的灵感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只需要我们付出行动去做一些尝试,可能就会有收获。”
■记者 李天蔚 文 采访对象供图
■文字编辑 贾丽 许萍
■栏目责编 树征宇 ■栏目主编 赵健
转自:上海松江
中国大陆
美国
日本
韩国
新加坡
英国
德国
BVI
开曼
澳大利亚
加拿大
中国澳门
中国台湾
印度
法国
西班牙
意大利
马来西亚
泰国
荷兰
瑞士
阿联酋
沙特阿拉伯
以色列
新西兰
墨西哥
巴西
阿根廷
尼日利亚
南非
埃及
哥伦比亚
智利
秘鲁
乌拉圭
比利时
瑞典
芬兰
葡萄牙
加纳
肯尼亚
摩洛哥
斐济
萨摩亚
巴哈马
巴巴多斯
哥斯达黎加
毛里求斯
塞舌尔
百慕大
巴拿马
伯利兹
安圭拉
马绍尔
厄瓜多尔
记账报税
税务筹划
一般纳税人申请
小规模纳税人申请
进出口退税
离岸开户
商标注册
专利申请
著作权登记
公证认证
电商入驻
网站建设
VAT注册
ODI跨境投资备案
许可证办理
体系认证
企业信用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