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他社会化媒体不同的是,微信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这三个层级的传播方式对等地聚合在一起,三者之间实现了无缝连接,全面贯通。
微信最早是作为社交产品诞生的,社交是微信的核心功能,当然,作为媒体平台以及营销和服务平台,微信也都发挥着巨大的价值和优势。
但无论何种功能,微信传播始终是一个闭环,与微博相比,微信朋友间更多的是“强关系”,是一种圈层化生态系统,更是一种群体性传播与“狂欢”的舆论场。
微信是以即时通信功能为基础的,这其中对用户影响最大的,当属朋友圈、微信群和微信公众平台这三种传播空间组成,这三者有各自的结构和传播特点,其对应的空间传播生态也有所区别,接下来将从这三个方面分析微信网络空间与用户行为特征之间所形成的特定传播生态。
一、微信朋友圈
微信朋友圈是一种一对多的双向传播模式,每个微信好友分享的信息,都可以在朋友圈中得到体现,所有好友分享的内容在用户的个人账户中以时间为序呈线性排列。
微信朋友圈的传播关系主要以朋友、同学、亲人和同事为主,且关系纽带都非常紧密,信息传播的开放性并不强,这种强关系链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互动频率和互动内容。
微信朋友圈所呈现的网络空间环境是一种小圈子文化,小圈子社交或者熟人圈子交流是朋友圈的显著特征。
微信朋友圈的舆论生态更多地强调同质性,例如朋友圈中晒美食、点赞党和转发等现象,都说明微信好友希望被认可的心态,在朋友圈中形成了一种自我展示、信息传播、价值判断、评价转发的舆情生态闭环,因此,在朋友圈中人们的关系会变得更加稳定、持续。
由于微信朋友圈的内容是自上而下排列的,用户必须通过由上而下滑动来查看信息,因此,朋友圈的内容是很难被逐一筛选的,只要滑动过去,就会在用户心中留下印象,这样的信息流是相对单一的,在信息传递中不会出现大的波折变动,也使得整个朋友圈的话语权力相对平等。
在微信朋友圈的圈层空间中,情感传播更显得稳定,话语冲突较少。
“小圈子”的朋友圈,虽然关系比较稳定,但其传播过程中忽略或掩盖了一些不和谐现象,例如,朋友圈中披着科学外衣的谣言或伪科学肆虐,传播混乱。
因为信息都是圈子中最亲最近的人在朋友圈发送或转发的,造成很多人都误信谣言,屡屡陷入“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思维定式。
朋友圈被公认为谣言最盛行的地方,这企服快车面是因为朋友圈本身的传播结构带来的自我封闭,另企服快车面也是因为朋友圈的“维稳”氛围。
①因此,朋友圈的网络空间传播生态总体来说是相对平稳、固化、可控的,这也从技术控制的角度减轻了传播者的舆情控制难度,使得圈层舆论更易生存下去。
二、微信群
微信群是一种多对多的互动交流平台,是微信中小规模群体性质的集合平台,也是一种强关系链圈子。
大多数微信群不超过100人,少数群可以达到500人至1000人的规模,新群的启动往往都是有一定由头的,都是有同一个向往的源头,大家才加入进来,因此,微信群强关系的生态系统,才真正构建了人们的圈子化生活。
微信群中,群主是一个群的核心人物,一般也会成为群体的话语权力中心或意见领袖,维系着群的稳定度与活跃度。
群主对群内其他人的赋权往往是一种创新型的扩散,在微信群内快速传递信息的过程中,群内成员开始成为信息的采用者和逐渐跟进者,形成在这一生态系统中由知晓、劝服到决定、实施的双向性扩散的基本规律。
在创新扩散过程中,群主与成员之间的沟通被界定为双方互相提供和分享信息的过程,从而在圈层语态环境中达到相互理解的目的。
微信群生态系统中另一个层次的重要角色,是活跃的信息贡献者,他们不断地在群里发言或转发信息,使群持续地保持活跃度。
群中还有很多“潜水者”,一般情况下他们并不发言,但如果有一个刺激源出现,他们则会“浮出水面”,表达观点。
微信群起初建立时,成员之间表达意见一般会非常积极和火热,经过一段时间的保温,群热度可能出现由热变冷的变化过程,群的活跃度也可能回落,甚至陷入沉寂。
微信群的圈层化舆论生态是显而易见的,不同类别的微信群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圈子文化,例如,美食群、亲子群、新闻话题讨论群,等等,每个群培养起来的感情都是不一样的,每个群的需求与归宿感也就不同。
微信群所形成的网络空间共同体,在一定程度上映射着现实社会的圈子,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现实社会关系结构进行着网络聚合式的重构,对用户的社交与生活产生舆论引导和话题场域辐射的影响,微信群体传播影响下的沉默的螺旋现象很容易形成。
三、微信公众平台
微信公众平台是一种一对多的媒体性行为活动,是微信功能中并没有完全沿袭社会化媒体传播模式的内容平台,在某些方面微信公众平台继承了传统媒体的传播模式,其中,推送新闻是其主要的信息传播手段。
微信公众平台包括两类公众号,一类是订阅号,一类是服务号,其中,订阅号的传播过程更倾向于传统的大众传播,但微信的社交媒体属性也使订阅号推送成为一种基于用户关系的内容生产与交换平台,使订阅号也具备了人际传播属性。
因为订阅号内容可以转发到朋友圈和微信群,从内容传播角度将这三大体系相关联,所以,公众平台、朋友圈、微信群三者之间构成的信息转化与互动模式便加强了公众平台所发布信息的曝光率与接触量,扩大了信息的传播效率。
微信公众平台的传播生态与一般社会化媒体平台不同,它会受到一些人工干预和机器制约,例如,订阅号一天只能发送一次信息,服务号一个月可以发送四次推送信息,这样的制约会导致微信公众号运营者对相关内容做进一步的细分,对发布信息进行筛选与优化,从而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在诸多新媒体产品的探索中,微信公众号还是比较传统的,它的推送模式是一种顺应懒用户的信息传输过程,通过每天定期发送图文视频信息,投放到每个关注者的微信中,其实这是一种回归传统门户网站的信息推送模式。
在微信公众号的传播空间中,用户的黏性是个关键问题。
在起初关注微信公众号的时候,很多用户出于尝鲜的目的订阅了某个公众号,经过一段时间,这些粉丝可能就会失去兴趣,有些用户会退订,有些则可能成为“僵尸粉”,导致公众号发展的不稳定。
对于微信公众号的扩散效应,用户舆论的社会化传播至关重要,在圈子环境中,公众号通过内容生产、版面编排创新、多媒体方式的运用和多平台互动与推广,可以使公众号在塑造新的传播生态和打造新的内容创新平台方面,产生媒体技术变革的新可能。
四、微信网络空间的未来生态预测
和其他社交手段相比,微信应用的黏性更强、渗透率更深,对用户的匹配度也更加精准,从未来媒体形态预测,微信将会成为集智能化、交互性、全媒体化为一体的社交、生活与媒体融合平台,从“互联网+,数据连接一切”的理念出发,支持更多的跨平台、跨地域、跨媒体的信息传播活动。
未来,微信网络空间的传播舆论生态圈是一个既泛化又封闭的社会化系统。
说它泛化,是由于微信的信息源无穷广大,一个信息源被扩散后,与之相关联和不相关联的因素都会在微信生态圈中被无限传播;说它封闭,是因为在圈层舆论环境的影响下,微信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基本上局限在熟人圈子当中。
微信网络空间的圈层区隔与层级互动特征,在未来新媒体生态环境中仍然是舆论传播的主战场,微信还将在未来的公共传播环境中继续释放强大的力量,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移动互联网语境与技术变革趋势。
注释:
①彭兰.社会化媒体:理论与实践解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287.
中国大陆
美国
日本
韩国
新加坡
英国
德国
BVI
开曼
澳大利亚
加拿大
中国澳门
中国台湾
印度
法国
西班牙
意大利
马来西亚
泰国
荷兰
瑞士
阿联酋
沙特阿拉伯
以色列
新西兰
墨西哥
巴西
阿根廷
尼日利亚
南非
埃及
哥伦比亚
智利
秘鲁
乌拉圭
比利时
瑞典
芬兰
葡萄牙
加纳
肯尼亚
摩洛哥
斐济
萨摩亚
巴哈马
巴巴多斯
哥斯达黎加
毛里求斯
塞舌尔
百慕大
巴拿马
伯利兹
安圭拉
马绍尔
厄瓜多尔
记账报税
税务筹划
一般纳税人申请
小规模纳税人申请
进出口退税
离岸开户
商标注册
专利申请
著作权登记
公证认证
电商入驻
网站建设
VAT注册
ODI跨境投资备案
许可证办理
体系认证
企业信用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