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综艺节目为何时有侵权行为发生?恐怕是因为部分节目制作方不遵守法律和规则,版权意识淡漠,不重视音乐版权保护,不尊重他人著作权
近日,音乐人李志发文,直指综艺节目《明日之子》第二季未经授权就翻唱了他的歌曲,并提出索赔300万元。此前,在2017《明日之子》巡回演唱会时,李志就因毛不易演唱歌曲未获授权,而在微博上抗议。这并不是第一个出现版权纠纷的音乐综艺节目,《跨界歌王》《歌手》《中国新歌声》等都曾发生过侵权事件。
侵权可以说是音乐综艺节目的一个痼疾。年代久远的不谈,2013年,某音乐综艺节目第一季某歌手翻唱了《烛光里的妈妈》,被词作者李春利状告侵权;当年另一档音乐综艺节目选手翻唱阿肆的《我在人民广场吃炸鸡》也被指侵权……直至目前李志声讨他的作品被擅用,音乐综艺节目的版权纠纷上演了一季又一季,让人不由得感慨:这类节目从电视发展到网络,形式不断被创新,进化得如此之快,而版权保护意识怎么就没有提高?
音乐综艺节目版权保护落后局面的形成,当然不能怪到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的头上。按照著作权法等法律规定,音乐作品的创作者对其创作的作品,依法享有表演权、复制权、广播权、网络传输权等财产权利以及署名权、保护作品完整权等精神权利。他人若要用作商业性演出、经营性活动,按照法律规定,要获得作者和版权所有公司的授权,还得交纳一定的版权使用费。对行业人士而言,这是不需要再普及的基本常识。
那么,音乐综艺节目为何时有侵权行为发生?恐怕是因为部分节目制作方不遵守法律和规则,版权意识淡漠,不重视音乐版权保护,不尊重他人著作权。有的节目组甚至为节省制作经费,采取“先上车、后补票”的办法,等著作权人追讨版权使用费时再说。有的节目制作方即便面对创作者追讨版权费,也不为所动,“我都帮你把歌曲做红了,怎么还要钱呢?”或声称找不到真正的著作权人获得授权。这些行为与说辞都是版权意识差的具体表现。
对此有网友发问:“谁能叫醒装睡的侵权者?”恐怕要用重罚来叫醒。从以往一些音乐版权纠纷处罚情况看,有的节目组在事后发表了道歉声明,并将相关歌曲下架,或将相关表演删除就完事了,最多象征性地支付一些费用。这显然不足以警示后来的侵权者。据报道,2015年,李志状告某网络音乐平台侵权,官司打了整整两年,最终李志获得的赔偿仅为28705元人民币,而他为此还倒贴了1616元。
除提高侵权成本,还要改变版权管理的混乱之态。音乐作品版权多在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版权代理公司或个人手中,很多词曲创作人是音著协的会员,其作品也委托音著协管理,节目方可向音著协申请授权,获准后使用。也有版权人虽是音著协会员,但与音著协也有约定,要求得到本人许可才能授权。此外,一首歌的版权可能并非谁唱谁就拥有,也可能归词曲原作者或唱片公司等等。这些不规范现状只有理顺,才能更有力地保护音乐作品的版权。
中国大陆
美国
日本
韩国
新加坡
英国
德国
BVI
开曼
澳大利亚
加拿大
中国澳门
中国台湾
印度
法国
西班牙
意大利
马来西亚
泰国
荷兰
瑞士
阿联酋
沙特阿拉伯
以色列
新西兰
墨西哥
巴西
阿根廷
尼日利亚
南非
埃及
哥伦比亚
智利
秘鲁
乌拉圭
比利时
瑞典
芬兰
葡萄牙
加纳
肯尼亚
摩洛哥
斐济
萨摩亚
巴哈马
巴巴多斯
哥斯达黎加
毛里求斯
塞舌尔
百慕大
巴拿马
伯利兹
安圭拉
马绍尔
厄瓜多尔
记账报税
税务筹划
一般纳税人申请
小规模纳税人申请
进出口退税
离岸开户
商标注册
专利申请
著作权登记
公证认证
电商入驻
网站建设
VAT注册
ODI跨境投资备案
许可证办理
体系认证
企业信用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