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品牌,就是企业建立一个自己的根据地,从游牧变成了定居,建立自己的城堡,建立自己的护城河,让企业长期聚焦在一个领域,越做护城河越宽越深,这就是做品牌的意义。
今天很多企业靠流量就能赚钱,靠价格就能赚钱,靠直播间就能赚钱,靠私域就能赚钱,那么他们还需要做定位、做品牌吗?
冯卫东:通过运营流量挣钱也是一种生存策略,但这就像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哪里有流量红利就杀到哪里。但是,流量红利始终是在变动的,任何一个流量红利被发现之后,就会有大量企业涌进来,流量红利很快就会消失。
其实,中国很多平台都是这样过来的。第一波流量红利就是各种各样的淘品牌,后来慢慢就没有了。这种方式很难让你持续挣钱,因为你要不断地追逐流量红利,但总有一天会跟不上趟。
而做品牌,就是让你建立一个自己的根据地,从游牧变成了定居,建立自己的城堡,建立自己的护城河,让你持续盈利。比如,当淘宝的红利消失后,线下很多被消费者认可的品牌,也转移到线上了,而且消费者会定向搜索这些品牌,直接按品牌词搜索。而那些靠运营流量的企业是无法做到这样的。
当然,你可以等下一个流量平台的兴起,等着拼多多的崛起,等着抖音、微信视频号的崛起,那也是可以的,那是一种生活方式,始终让你疲于奔命,哪一天你停下来就掉队了。所以,做品牌是一种比较持久的生存模式,能让你长期聚焦在一个领域,越做护城河越宽越深,这就是做品牌的意义。
这是一种从游牧到定居的打法,让我想到了一个情况,我们发现现在做白牌会做得很辛苦,在流量红利期间很多人都忙着挣钱,根本就来不及做产品创新、品牌创新。
但他们没有意识到这是渠道给他们的机会,因为渠道喜欢白牌。渠道为什么喜欢白牌?因为渠道需要更多的低价格产品,来快速帮平台跑量。但一旦这些白牌成为渠道的工具之后,它的议价能力越来越弱,甚至很快可能就会被清出。
也许他们还没有意识到,可能还乐在其中,或者即使意识到也已经无能为力了。对于这一类企业,你有什么建议呢?
冯卫东:抓到一波流量红利,完成原始积累,这是无可厚非的。当然,渠道也不希望你建设品牌,希望你永远依赖它的流量。其实流量就是网上的货架,早期让你尝尝甜头,产生了示范效应,然后就有大量白牌来竞争这个流量(货架),这是渠道乐于看到的。另企服快车面,渠道其实自己在做品牌,它完成了心智预售,顾客拿起手机之前已经想到了要打开淘宝,打开拼多多,打开抖音,打开亚马逊,所以平台是在做品牌,而你没有。
其实做品牌,它并不一定需要很多额外的投入,而是你要有这种意识和观念,在那些你本来就要做的事情上,以品牌的思路来做。比如哪怕是买流量,也得有登录页、详情页、包装等等,你也要介绍你自己,也得有自己的定位,告诉顾客为什么选择你而不是别人。
其实这就是一个逐渐积累品牌的过程。所以,哪怕你是做流量运营的,用到品牌的一些打法,都能够收获很好的效果,提高你的转化率,提高指名购买或者按品牌词搜索的比例,这也是在我的很多学员里一再验证过的。
笔记侠做的就是流量,我们是通过内容去做流量的。我们一直定位在老板和管理者这个人群,做到现在已经接近十年,从来没有改变过,到今天还能好好活着。很多公众号每发一篇文章就会掉粉,但我们到现在为止没有一天增长是负的。这是不是也可以说明流量跟品牌其实是不冲突的。
冯卫东:是的,即使在运营流量的时候,只要你有意识的去建立一个能够代表未来的认知,然后在这个领域长期聚焦,这样很容易把事情做得更好,肯定比那些打游击战的做得好,这就是做品牌的力量。它首先是一种观念,是一种意识。都做同样的事情,但有品牌意识和没有品牌意识,长期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今天的流量机会不限于国内的电商,其实跨境电商也是有很大机会的,而且跨境电商很多也是白牌。他们在国外也遇到同样的情况,因为现在跨境电商的增长是两位数以上,你的产品可能快速被卖出去,你根本没有时间去做产品、做品牌。像这些跨境电商,面向海外也需要做品牌吗?
冯卫东:我认为是的,没有时间去做品牌,这个是不成立的。
做品牌首先是一种意识。因为即使不做品牌,你总得有自己的产品定位、自己的店铺或者页面、自己的包装等等,总要向顾客传递一些信息。当你有了品牌意识的时候,就可以在这些信息上带上自己的定位。
比如,你总归要有一个自己的名字。有了品牌意识,你就会起一个很好的名字。有的时候虽然产品是同质化的,但一个好的名字能够让你脱颖而出,让你听到这个名字就觉得它代表某类东西,觉得它就是一个专业化的品牌,是最佳选择。
举一个身边的例子,大家可能听说过“钱大妈”,它宣称自己不卖隔夜菜。但如果你想抄袭它,推出一个“亲大妈”,除了“亲”字跟“钱”字不一样,其他的都是像素级拷贝,这就是不懂品牌的做法。
其实,如果你懂品牌,你在品牌名上就可以碾压它。你可以叫“当日清”,定位就是“当日清生鲜店”,当天的货都要清掉,那意味着你成立第一天就是这个商业模式,这样“钱大妈”一看反而像后来跟风的。
所以,当你有了品牌意识,认为这个定位是强大的、可以长期持续的,就可以把它植入到你的名字中去,用名字来固守一个定位。
一个新品牌要在产品层面做出巨大的差异化,是不容易的。但如果你有一个差异化的名字,就会非常厉害。
我有一个学员,是做燕麦片的,它之前叫“轰来福”,这个创始人是从德国回来的食品工业的博士,因为他不懂品牌,名字就起得这么怪,但他上了我的课之后我帮他改了一个名字,叫“好麦多”,好麦片很多,一听就像大牌子。它改了名之后就一直持续增长。
当时它最大的对手叫“王饱饱”,这是网感很强的名字,听起来也不像麦片。这两个名字一听你就知道,“好麦多”听起来就像大牌子,“王饱饱”一听就是互联网时代的网感很强的名字。如果你有品牌意识,一个好名字就让你马上有了品牌感。
我大概明白东哥刚才讲的意思,同样做一件产品,对外的一些信息就可以看出它有没有品牌意识。所谓对外的信息可能包括品牌名、包装、广告语、色彩所有这些,消费者其实就是通过这些信息去做选择。
听说还有一个学友品牌,原来叫做“千聊”,还来改成了“兴趣岛”。为什么你建议它改成“兴趣岛”呢?
冯卫东:每一个顾客接触点都是品牌传达定位的机会,但如果你没有这个意识,很多时候不但无法帮你建立品牌,甚至可能传达的信息都是混淆的,是相互冲突的,让顾客产生困惑。
千聊其实改了两个名字,一个叫品牌名,一个叫品类名。它以前叫“千聊特训营”,听起来像教你搭讪艺术的。其实,它是成年人业余兴趣的培训营,教你用手机拍照,教你钓鱼,教你瑜珈等等,其实是一个兴趣学堂。兴趣学堂叫“千聊”,就偏向于聊天、搭讪,这就不合适了。所以我让它将品牌名和品类名分别改为“兴趣岛”和“兴趣学堂”。
改了名字一年以后,它的营收增长了4倍。当然不光是改名字,还有定位信息的提炼。“兴趣岛”在成人兴趣培养里,课程最全,名师最多,服务的学员也最多的,呈现这些信息后马上就把你在这块的领导地位传递出来了,所以它就实现了一个非常快的增长。
中国大陆
美国
日本
韩国
新加坡
英国
德国
BVI
开曼
澳大利亚
加拿大
中国澳门
中国台湾
印度
法国
西班牙
意大利
马来西亚
泰国
荷兰
瑞士
阿联酋
沙特阿拉伯
以色列
新西兰
墨西哥
巴西
阿根廷
尼日利亚
南非
埃及
哥伦比亚
智利
秘鲁
乌拉圭
比利时
瑞典
芬兰
葡萄牙
加纳
肯尼亚
摩洛哥
斐济
萨摩亚
巴哈马
巴巴多斯
哥斯达黎加
毛里求斯
塞舌尔
百慕大
巴拿马
伯利兹
安圭拉
马绍尔
厄瓜多尔
记账报税
税务筹划
一般纳税人申请
小规模纳税人申请
进出口退税
离岸开户
商标注册
专利申请
著作权登记
公证认证
电商入驻
网站建设
VAT注册
ODI跨境投资备案
许可证办理
体系认证
企业信用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