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圈一直以来都是“山寨”重灾区,多数品牌被侵权后被迫都默默忍让,不过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站起来为自己维权了。
“拿来主义”不可取,保护权益也不能停。同行业内不要随便使用他人的注册商标,不然就等着被正牌起诉索赔吧!
擅用商标遭起诉 兰州假“火吧”遭罚款
火吧是兰州的知名餐饮连锁品牌,创立后,先后在当地和周边地市开了好几家分店,受到当地年轻顾客的喜爱,兰州还曾挂起过一阵“火吧风”。
“火吧”的商标,则是品牌创始人陆某的独创。2003年他就将商标向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提出了注册申请,2006年正式获批并颁发了商标注册证。
没想到,2015年1月,另一个餐饮经营者杨某,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擅自把“火吧”的字样和商标运用到了自己的招牌和网络营销中,此举引起陆某的强烈反对。
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陆某将杨某告上法庭,要求其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并索赔10万元。
10月20日,兰州市城关区法院认为被告的行为足以使公众产生错误认识,属于侵权行为,最后经法院调解,杨某需赔偿陆某经济损失8万元。
餐饮山寨太普遍 维权刻不容缓
类似兰州火吧那样被他人山寨的情况,在知名餐企里真不算少见。可以说,餐饮界里绝大部分知名餐企,都有被他人模仿、抄袭或照搬的悲惨经历。
以往,被侵权的餐企可能因为嫌麻烦和难以收集证据等原因选择不维权、不起诉,但近年来,已有不少法律意识高的餐企,使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
哈尔滨“老三八饭店”被正牌起诉
黑龙江哈尔滨市有一家成立于1958年的老字号“三八饭店”,当初因为全是女性职工而得名。
后来由于面临拆迁等一系列原因,这个老字号在2006年暂停营业了。不料,停业后的几年里,哈尔滨市大街上一下子冒出20多家“三八饭店”,都是其“山寨店”。
2011年,其中一个餐馆的经营者高某登记注册了一个“老三八饭店”的企业名称,使用“三八饭店”的招牌吸引那些误以为老字号饭店重开的顾客,结果引来了正牌的起诉。
哈尔滨饮食服务公司认为,“三八饭店”是其企业字号,高某经营的餐馆与“三八饭店”没有任何关联,随意取用老字号做招牌,侵害了自己的企业名称权。
最终,经过审理,法院判决高某需立即停止使用所有带有“三八饭店”字样的企业名称和经营活动,并赔偿哈尔滨饮食服务公司的经济损失。
正牌皇茶被山寨店逼得改了名
可是,并非所有餐企都有“三八饭店”那样的好结果。
曾经火爆一时、大排长龙的“皇茶”(royaltea),更是被大大小小的山寨店逼的改名为“喜茶”(HEEKCAA),其中的无奈让人不甚唏嘘。
今年2月,皇茶创始人聂云宸在其官方微信发表了一篇文章,正式宣告其经营了近3年的品牌改名为新的注册品牌“喜茶”。
旗下数十家门店全部升级改名成“喜茶”,除了门店招牌、装修、物料全部换新外,还推出全新餐单。
喜茶相关负责人表示,仿冒店会毁掉“皇茶”这个品牌,公司实在无法容忍“山寨”现象,才下决心与这些店区分开来,忍痛放弃自己辛辛苦苦开创了3年的品牌以自保。
正版“绿茶”全国维权怒告山寨店
与“喜茶”无奈放弃不同的是,杭州绿茶餐厅可说是今年最忙于维权的餐饮企业。
这家创建于2008年的品牌约有60家直营店,但山寨者更多,光是在广州,山寨店的数量就是正规直营店的5倍之多,而全国各大城市都有大量绿茶餐厅的山寨店。
为此,杭州绿茶走上了漫漫维权路。
从今年3月开始,其向遍布全国的20多家“山寨”绿茶宣战,连续在多地对这些“山寨”餐厅以及为“山寨”餐厅提供团购服务的美团网提起了诉讼。
目前,这些案件已经立案并在审理中,有媒体报道称杭州绿茶已同意法院调解,但最终决议还未出炉。
中国大陆
美国
日本
韩国
新加坡
英国
德国
BVI
开曼
澳大利亚
加拿大
中国澳门
中国台湾
印度
法国
西班牙
意大利
马来西亚
泰国
荷兰
瑞士
阿联酋
沙特阿拉伯
以色列
新西兰
墨西哥
巴西
阿根廷
尼日利亚
南非
埃及
哥伦比亚
智利
秘鲁
乌拉圭
比利时
瑞典
芬兰
葡萄牙
加纳
肯尼亚
摩洛哥
斐济
萨摩亚
巴哈马
巴巴多斯
哥斯达黎加
毛里求斯
塞舌尔
百慕大
巴拿马
伯利兹
安圭拉
马绍尔
厄瓜多尔
记账报税
税务筹划
一般纳税人申请
小规模纳税人申请
进出口退税
离岸开户
商标注册
专利申请
著作权登记
公证认证
电商入驻
网站建设
VAT注册
ODI跨境投资备案
许可证办理
体系认证
企业信用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