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技术改造都不是目的,仅仅是手段,最终都需落实到产品上,因为品牌的优劣与知名度是市场竞争的最终评判标准。
消费者在市场上只认品牌好坏,市场上谁拥有品牌产品谁就能取得主动权,成为竞争的赢家。
同样的商品即使是供过于求的商品,只要是知名品牌同样可以获得竞争的主动权。
在国内外市场中处于竞争优势的无不是占有品牌的优势。
这方面我国仍处于不利地位。
据中国品牌研究中心2013年发布的研究成果,在58个国际品牌中,美国占据一半,德、韩同以10%位居第二。
而在国内品牌中,北京、广州和上海分别占24%、23%和13%,三省市合计占全国60%的比重。
地级温州市一个市即拥有中国品牌38个、中国驰名商标20件、中国出口品牌产品6个,所以温州的商品走遍全国。
中外情况表明,最富有、最具竞争力的国家都是建立在品牌之上的。
众多强大的品牌已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强大竞争力的一大支撑点。
另据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游客在境外消费约1.2万亿元,继续保持主要消费群体称号。
财富品牌研究院根据品牌库中2万多品牌的营业收入估算发现,2015年中国消费者全球奢侈品消费达到1168亿美元,全年中国人买走了全球46%的奢侈品。
因此,如何把消费从国外吸引到国内是调转促的重要目的,也是经济走出低谷的重要手段。
遗憾的是,我国在产品品牌建设上做得不尽如人意。
中国虽有200个左右产品生产处于世界前列,但少有过硬品牌,90%还是贴牌生产,一些传统产业已受到国外强烈冲击。
加强品牌建设的建议
当前调转促工作重点之一是要放在企业的品牌建设上,要围绕打造一批国际国内名牌产品而努力,一切创新、研发均以围绕品牌产品工作上,无论是研制新产品,还是壮大老产业产品,都必须要树立这一理念。
品牌产品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竞争中打磨锻炼出来的,也是国家有意识培植出来的。
那么如何打造出更多的品牌产品呢?我认为关键的是以下几点:
1.要用法律手段建设品牌产品。
德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该国8000万人口,创造出2300个世界名牌产品,遍及机械、化工、光学,直到厨房三具、体育用品等各领域,德国的产品已成为信誉的代表。
现在德国又正式提出向工业4.0进发,又要经历一次跨越。
但德国原有的产品并不是这样过硬,也经历了由劣变优的过程。
19世纪德国产品也曾是粗制滥造。
英国就曾立法,要求进口德国产品要特别注明是德国造,以便与质优的英国造产品区别开来。
后来德国靠立法,提高产品标准,限制低劣产品。
在法律引导下,企业注重产品质量,对技术精益求精,经过不到30年的努力,产品全面优于英国。
我们应该接受这一经验,通过立法使企业重视品牌打造。
2.对待快与慢要有正确的认识。
人们常说,慢工出巧匠。
快与慢是辩证的。
一味追求快就很难出优质品。
对快与慢要有一个正确观念。
如修一条路德国要6年时间,但修好后可以用上百年。
盖一栋四层楼房要用4年时间,但建成后可以用上400年。
相对于使用时间而言速度并不慢。
这里有个效益比较如何看待的问题,几年修建一条路、盖一座房子看起来是慢了,但相对于使用期来说,无疑效益更好些。
现在一些地方领导人力图在任期见到成绩,不顾产品质量,急于求成,这种情况不改变,品牌很难铸就。
3.政府要鼓励企业创品牌。
政府应为企业品牌建设提供帮助,要在全民中树立品牌意识。
培育、打造一个品牌非一日之功,重在长期坚持,企业在创品牌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政府要给予支持和帮助加以保护,坚持对伪劣产品打击和取缔,杜绝仿冒产品,扶持企业创新品牌建设,在社会提倡民族品牌,鼓励使用民族产品。
总之,政府可以做的事情很多。
4.企业要有创品牌、保品牌的意识。
无论是传统产业的产品,还是新兴产业的产品,都有个打造品牌问题。
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必须要视品牌为生命,不断打造和创新品牌。
我省已经有些品牌产品,但还远远不够。
创造一个品牌需要长时间的打磨和创造。
同时,既要有创新队伍和创新组织,还要有一批熟练工人,缺一不可。
因此,建立科技创新组织,培植一大批长期服务于企业的工人都十分必要。
企业应在这两个方面努力才能打造出好产品。
中国大陆
美国
日本
韩国
新加坡
英国
德国
BVI
开曼
澳大利亚
加拿大
中国澳门
中国台湾
印度
法国
西班牙
意大利
马来西亚
泰国
荷兰
瑞士
阿联酋
沙特阿拉伯
以色列
新西兰
墨西哥
巴西
阿根廷
尼日利亚
南非
埃及
哥伦比亚
智利
秘鲁
乌拉圭
比利时
瑞典
芬兰
葡萄牙
加纳
肯尼亚
摩洛哥
斐济
萨摩亚
巴哈马
巴巴多斯
哥斯达黎加
毛里求斯
塞舌尔
百慕大
巴拿马
伯利兹
安圭拉
马绍尔
厄瓜多尔
记账报税
税务筹划
一般纳税人申请
小规模纳税人申请
进出口退税
离岸开户
商标注册
专利申请
著作权登记
公证认证
电商入驻
网站建设
VAT注册
ODI跨境投资备案
许可证办理
体系认证
企业信用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