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税收事业发展面临着促进税收制度改革完善、推动税收征管科学发展的新形势和新情况,也给地税工作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
去年以来,税务总局深入贯彻落实《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要求,进一步加强对地税工作的指导和服务,持续推进国税、地税合作,调动国税、地税两个积极性,发挥双方资源优势,推动地税事业加快发展。
理顺征管职责 着力完善地方税体系
近年来,全国地税机关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税收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但随着税收事业发展、税制改革特别是营改增的全面推进,国税、地税部门征管工作量不平衡等问题逐步显现。
为此,税务总局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积极推进财税体制改革,认真参与环境保护税等税收立法工作,全面实施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优化调整相关地方税收政策措施。
同时,结合税制改革,考虑税种属性,不断完善其他地方税和共享税制度,着力完善地方税体系,有力地保障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特别是在《方案》中明确,将依法保留、适宜由税务部门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等非税收入项目,由地税部门统一征收,健全地方税费收入体系。
在完善税制的同时,税务总局还注重加强对地税机关分税种规范化管理的指导,先后制定出台了煤炭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和车船税等4个税种的管理规程,统一明确了税源管理、申报管理、减免税管理、退税管理、风险管理和第三方涉税信息管理等事项。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交易环节税收的管理,为促进地税机关业务规范化奠定了基础。
今年4月,税务总局与财政部联合制发了《关于营改增后契税、房产税、土地增值税、个人所得税计税依据问题的通知》,对营改增后契税、土地增值税等税种的计税依据问题进行了明确,使其与增值税政策衔接更顺畅。
深化国地税合作 提升地税管理服务水平
《方案》要求,发挥国税、地税各自优势,推动服务深度融合、执法适度整合、信息高度聚合,着力解决现行征管体制中存在的突出和深层次问题,不断推进税收征管体制和征管能力现代化。
为贯彻落实改革要求,税务总局进一步深化国税、地税合作,今年1月1日,在合作规范1.0版试行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升级为2.0版,7月1日再次升级为3.0版,合作事项增加至51个,有力地推动了国税、地税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和更高水平持续深化合作,不断提升地税征管和服务水平。
——联合办税,促进办税便利化。
税务总局实行办税便利化改革,推动国税、地税创建联合办税服务厅。
上半年,全国联合办税服务厅总量达到7079个,其中,2180个国税局办税厅设置了地税办税窗口,国税、地税共同进驻1780个政府政务服务中心设置办税窗口,联合办税窗口累计超过3.5万个。
同时,进一步丰富联合办税方式,北京、内蒙古、浙江、山东、广西等15个省(区、市)实现联合网上办税,青岛、深圳等地还联合提供移动办税服务,有效缓解了地税局实体办税厅的压力。
——征管互助,破解地税征管难题。
全面实施营改增以来,税务总局推动国税、地税合作征收税款。
企服快车面,国税局在代开发票环节代地税局征收地方税费。
2015年各地国税局共代地税局征收地方税费275.82亿元,今年上半年代征相关地方税费164.66亿元。
另企服快车面,营改增后由地税局代国税局征收二手房交易和个人出租房屋增值税。
国税局共派驻8000多人到地税局现场指导,培训地税干部3.8万余人次。
同时,国税、地税部门还协同实施房地产税收一体化管理,推动国税机关向地税机关及时传递房地产行业增值税及相关信息,加强土地增值税等税种管理,推动地税机关由“以票控税”向“信息管税”“合作征税”转变。
——信息共享,强化涉税信息应用。
进一步推动国税、地税共享内部涉税信息,联合采集第三方涉税信息,拓宽了地税部门的信息来源渠道,提高了地税征管服务效率。
今年上半年,各地国税局、地税局已共享信息150亿条,联合采集第三方信息6.82亿条。
双方利用共享信息联合开展风险应对,增加地方税收30.6亿元,通过联合开展税务稽查,增加地方税收39.57亿元。
各地国税、地税局还强化涉税信息外部应用,通过建立“银税互动”机制,及时向金融机构联合提供纳税人信用记录。
——税收共治,构建税收保障机制。
税务总局认真落实《方案》提出的构建税收共治格局的要求,积极推动地方人大、政府制定出台税收保障条例或办法,推动构建税收共治格局。
近日,河南省政府发布政府令,颁布《河南省税收保障办法》。
目前,山东、青岛、海南3省(市)由省级人大出台了税收保障条例;河北、辽宁、江苏等18个省(区、市)由同级人民政府出台了税收保障办法;北京、天津、内蒙古等12个省(区、市)由省级人民政府制发文件提出相关要求。
加强信息采集 构建分税种风险指标体系
地方税税种较多,税源分散,征管难度较大,多依赖于相关部门的协查把关和第三方信息。
为推动地税部门更好地采集并利用第三方信息,夯实信息基础,实现信息管税,税务总局专门制发指导意见,明确了地税机关需要从第三方采集的68大项1006小项信息。
2015年,各地开展第三方信息采集与应用成效明显,仅利用从国土资源部门取得的土地信息,就查增应税土地面积11.65亿平方米,查补入库城镇土地使用税56.18亿元。
2016年2月,税务总局与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通知,推动实现房地产主管部门向地税部门共享纳税人家庭住房情况;
4月,税务总局与民政部联合发文,明确民政部门向地税部门共享纳税人婚姻登记信息,并将其应用于个人住房交易税收征管中,进一步提高税收征管效率,防范税收风险。
此外,根据地税机关的需求,税务总局还将地税机关业务信息化建设纳入金税三期工程统一规划,解决了存量房评估、以地控税等地税特色管理软件与金税三期工程的衔接问题。
风险管理是财产行为税征收管理的重要内容。
为进一步加强财产行为税风险管理,税务总局专门印发通知,并同步编制了《财产行为税风险指标(1.0版)》,建立了9个税种53项风险指标库,明确了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土地增值税和存量房交易税收风险管理等重点风险管理事项,指导各地构建和完善分税种风险指标体系。
2015年,仅通过完善存量房交易税收评估系统,健全存量房交易税源数据管理制度,地税机关就实现调增税收收入161.82亿元。
建立问题清单 增强政策执行统一性
2014年底,税务总局专门印发指导意见,进一步加强对地税工作的指导和服务,要求建立地税机关请示税收政策问题清单管理制度,对纳入清单的问题明确责任单位和答复时限,根据实际情况分类研究提出处理意见并及时答复,增强税收政策执行统一性,做到答复一件销号一件,确保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对地税机关通过报送请示反映上来的诉求,税务总局按季度进行收集、分析和限时办理。
今年以来,地税机关共提交税收政策问题42份,已经答复35份,7份正在办理答复。
税务总局还建立了地税机关联络员制度,畅通信息交流渠道。
先后在江西、安徽、河南等地召开地税工作座谈会,了解地税重点工作推进情况,研究解决具体问题,听取地税机关对税务总局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围绕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和深化国税、地税合作等重点工作,听取地税机关的意见和建议。
建立了全国财产行为税人才库,地税机关67名业务骨干入选首批人才库,通过强化业务培训和重大课题攻关,提高了专业人才业务水平。
为充分借鉴地税工作先进经验,推动税收事业发展,税务总局创建了《地税重点工作动态》和《国地税合作动态》两份内部刊物,及时总结提炼、编发推广地税机关好的经验和做法,促使地税先进工作经验为全国税务系统所用,为实现税收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
中国大陆
美国
日本
韩国
新加坡
英国
德国
BVI
开曼
澳大利亚
加拿大
中国澳门
中国台湾
印度
法国
西班牙
意大利
马来西亚
泰国
荷兰
瑞士
阿联酋
沙特阿拉伯
以色列
新西兰
墨西哥
巴西
阿根廷
尼日利亚
南非
埃及
哥伦比亚
智利
秘鲁
乌拉圭
比利时
瑞典
芬兰
葡萄牙
加纳
肯尼亚
摩洛哥
斐济
萨摩亚
巴哈马
巴巴多斯
哥斯达黎加
毛里求斯
塞舌尔
百慕大
巴拿马
伯利兹
安圭拉
马绍尔
厄瓜多尔
记账报税
税务筹划
一般纳税人申请
小规模纳税人申请
进出口退税
离岸开户
商标注册
专利申请
著作权登记
公证认证
电商入驻
网站建设
VAT注册
ODI跨境投资备案
许可证办理
体系认证
企业信用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