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资质管理作为行业管理的“五项御策”,(即:政府监管、企业资质、社会监理、招标投标、业者资格),是对企业对具有管控约束力的,也是体现主体责任的重要载体。
相比其它如:政府监督(在逐步松绑)、社会监理(效果欠佳)、招标投标(形同虚设)、业者资格(尚不成熟)资质管理比较成熟、配套。
因此要管好建筑行业,抓住资质管理,是个较好的抓手。
资质困惑——其中存在问题列举:
一是建筑资质政策与其它部委政策不一致时如何办?首先,财政部力推营改增。
其次,人社部取消了在行业看来是核心的岗位的从业资格核批。
我们资质管理在强调技术工人的数量和资证。
最后,工商注册资本金,不采用实缴,而是认缴。
政策不可逆、效果不可期、企业当清醒、抓紧做准备。
二是工法取消。
1990年推行工法以来,演变成大跃进生产工法,尤其2008、2010为盛。
原因在于2007年3月13日,特级总承包资质设置了:工法、专利、规范或国级奖的条件。
为了符合这个条件,企业不仅妄顾自身科技创新成果的积累与基础,甚至于连基础管理簿弱的本质,以超"大跃进"的方式,购买成果、买通渠道等不一而足。
使得工法这项原本能起一定作用的积累技术成果的方式,变成了腐败、争议、无法律保护的边缘“废纸”。
此次取消《施工总承包企业特级资质标准》(建市[2007]72号)中关于国家级工法、专利、国家级科技进步奖项、工程建设国家或行业标准等考核指标要求,可以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简政放权,促进建筑业发展。
三是特级数量剧增。
264家特级施工总承包资质企业,现在332家,360项,持续增加中。
可以见证的一个事实是:特级的技术含量越来越低,规模越来越小,中小型企业竞争越来越大。
资质管理的核心要素是什么?建筑企业如何应对?
建筑资质是为了保障工程产品的质量和保证产品建造的安全。
我们有必要对产品首先进行分类、分级,其次对产品的质量、安全等级进行分类分级,然后适配企业的质量安全的管控能力,以达到目标。
当前,建筑产品以合同额、规模,遗漏了关键的建筑难度、创新程度、建设环境等因素,应当用建筑综合质量安全分级、分类代替合同额等参数,参加对应建企的选择;建筑企业,净资产、纳税额、人员配置、工程业绩、机械设备等不足以反映企业的综合实力。
建筑企业要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尽管公司管理水平高项目管理水平可能高,实际上,更多地对项目管理进行监管,将更好地触及“达成目标的核心相关因素”。
管理的问题,80~85%出在中层管理干部身上,工艺质量的问题,大多出在操作工人的身上,但是部分也归咎到管理人员身上。
从源头治理开始,用系统观进行整体系统规划设计,才有可能使全行业处于良好的“在控”状态,尽管企业追随市场,不需要更多的管控,只要合法,就应该任其充分发挥。
而投资者,应该具有更大的决策权和决定权,至少在施工单位的选择上。
行业发展期盼对行业发展的期盼,可以归结为“重构行业管理规则、激发创新创业热情、激励遵法守法主体、真正市场配置资源、重塑行政管理能力”,真正做到“接到地气、直面需求、对接市场、不离基础”。
中国大陆
美国
日本
韩国
新加坡
英国
德国
BVI
开曼
澳大利亚
加拿大
中国澳门
中国台湾
印度
法国
西班牙
意大利
马来西亚
泰国
荷兰
瑞士
阿联酋
沙特阿拉伯
以色列
新西兰
墨西哥
巴西
阿根廷
尼日利亚
南非
埃及
哥伦比亚
智利
秘鲁
乌拉圭
比利时
瑞典
芬兰
葡萄牙
加纳
肯尼亚
摩洛哥
斐济
萨摩亚
巴哈马
巴巴多斯
哥斯达黎加
毛里求斯
塞舌尔
百慕大
巴拿马
伯利兹
安圭拉
马绍尔
厄瓜多尔
记账报税
税务筹划
一般纳税人申请
小规模纳税人申请
进出口退税
离岸开户
商标注册
专利申请
著作权登记
公证认证
电商入驻
网站建设
VAT注册
ODI跨境投资备案
许可证办理
体系认证
企业信用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