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名思义,公司减资就是减少公司的注册资本或资产。一般来说,公司是独立法人,公司财产归公司法人所有。然而,作为一个独立的法人,他当然可以独立处置自己的财产。司盟企业服务编辑整理了股份公司减资会计处理的相关法律知识,让我们来看看。
一、股份公司减资会计处理
股份有限公司以收购企业股份的方式减少资本的,应当按照注销股份的总面值减少股本。购买股票支付的价格超过总面值的,应当依次减少资本公积和保留收入,并借记“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现金”科目。
减资支付给股东的,应当减少实收资本,超过实收资本的,依次减少资本公积(资本溢价)、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减资用于弥补损失的,借记“实收资本(股本)”科目,借记“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
股份有限公司按照法定程序批准采用收购公司股份的方式减少资本的,按照注销股份总面值减少股本,收回股份支付的价格(含交易费用)与股票面值的差额,调整所有者权益。超过面值总额的,依次减少资本公积(资本溢价)、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增加资本公积(股本溢价),低于面值总额。
二、公司减资的原因
(一)一次性偿付累积债务。由于多年经营亏损累积,即使以后若干年,企业的利润也无法弥补,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减资,用以弥补累积的亏损。
(二)调整过多的资本。公司成立初期需巨额资金,步入正轨后,资金则有可能过剩,因此亦需减资。
(三)增派股息。由于股息是根据资本利润额进行分派的,所以减少资本就能增加股息。
同时,还可与“一次性偿付累积债务”结合,一扫亏损,尽早恢复分红。
(四)公司合并。这通常是在公司资产平衡时进行。
(五)分离部分。将公司中某些部门分离独立时,资产也随之分离,这对企业来说也是减资。减资有形式上的和实质性的两种。形式上的减资是指仅在账本上减少资本,而公司财产不减,比如公司购回一定比例的流通股票,降低面额,将一笔资金归还股东等。因经营状况不佳而需弥补亏损的减资是实质性减资,大部分减资属于这种情况。
三、公司注册资金减资
按照资本不变原则,公司的资本是不允许减少的。我国法律允许减少资本,但需明确一定的条件:
1、原有公司资本过多,形成资本过剩,再保持资本不变,就会导致资本在公司中的闲置和浪费,也增加了分红的负担。
2、公司严重亏损,资本总额与其实有资产悬殊过大,公司资本已失去应有的证明公司资信状况的法律意义。
公司减少注册资本的流程
股东大会作出减资的决议,并相应对章程进行修改,必须经代表2/3以上表决权的股东通过。
同时,对于减资,公司减资后的注册资本不得低于法定的最低限额。
1、股东会决议,其内容大致有:
(1) 减资后的公司注册资本。
(2) 减资后的股东权益、债权人利益的安排。
(3) 有关修改章程的事项。
(4) 股东出资及其比例的变化等。
2、公司必须编制资产负债表及财产清单。
3、通知或公告债权人。公司应当自做出减资决议之日起10内,通知债权人,并于30日内在报纸上至少公告三次。债权人自接到通知书之日起30日内,未接到通知书的自第一次公告之日起90日内,有权要求公司清偿债务或者提供相应的担保。
4、办理减资登记手续。自登记之日起,减资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