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厦门人的朋友圈传来一个让人伤心的消息:厦门老字号小吃店创始人、91岁的吴再添老先生于6月1日驾鹤西去。
不舍、祈祷、祝愿……厦门人用自己的方式悼念这位老人。
对许多厦门人而言,“吴再添”这个名字不仅意味着地道美味的虾面、芋包、烧肉粽……更是一份难以割舍的文化情结。
这样的味道几十年不变
金黄色的斜阳洒在肩头,带着结束一天忙碌的闲适,人们信步走向美湖路的“吴再添小吃”。
和往常一样,这里照常开门迎宾,并没有因为吴再添的离去而紧闭大门。
带着孙子的老奶奶、刚放学的小学生、耳朵里夹着耳机的年轻人……大家在门口的收银台前排队、点单、付款,领取阿姨给的小吃兑换券,然后凭券到相应的窗口取餐。
这样的取餐方式让人有种置身于20世纪的错觉,因为,这样的服务流程只出现于早期的国营单位,但在吴再添小吃店里却一直沿用下来。
如今,这种老派又妥帖的服务也成为“吴再添”的一大特色。
“这碗虾面一吃就是十几年啊!”坐在对面的食客是一位头发斑白、带着老花镜的老先生。
他一边细细地吃着虾面,一边与人攀谈。
“汤头好、面筋道,这样的味道只能在‘吴再添’吃到!”
当人们告诉他,吴再添已在日前过世了,老先生有些惊讶,“店一直都开着,我还真不知道这个消息呢。”
而一部分人是听到吴再添辞世的消息,特意赶来小吃店的。
家住在鹭江的市民老林就是其中之一。
昨天,女儿拿着手机告诉他,吴再添去世了,很久没吃“吴再添”的老林就动了念头再来店里吃一次。
“我本来担心这两天店里会歇业,自己会扑空呢,没想到小吃店非但开着,生意还这么好!”吃着热乎乎的芋包,老林告诉记者,“和小时候吃到的味道一模一样!”老林说,小时候家里条件一般,只有逢年过节父亲才会带他们到中山路的“吴再添”去吃一顿。
“这是我们童年里最开心的记忆之一,当时我们还经常看到吴再添在店里忙前忙后。
一转眼,他过世了,我们也老了。”老林不禁略带怅惘地说。
“不歇业是爷爷的意思。
我们店走的一直是平民路线,就是为大家服务的。”吴再添的孙子吴思航说,爷爷肯定不愿意看到因为家里有事就让大家吃不到“吴再添”。
用匠人之心,打造一个品牌,一走就是一辈子,吴再添用自己的精神,感动着许多厦门人,吴再添这个商标,正是因为他才被人们熟知,但曾经有那么一段时间,他也差点失去这个商标。
晚年突现商标名号之争
1956年,吴再添的小吃店并入了厦门饮食服务有限公司。
此后,“吴再添小吃店”曾被改名为“吴再添饮食店”、“味中香”、“红卫饮食店”等。
上个世纪80年代,该公司为了市场竞争的需求,重新使用“吴再添”作为商号,并形成了自己的品牌。
1987年,吴再添向公司提出退休申请,后被公司留下担任终生顾问,他同意该公司以借用的形式继续使用“吴再添”这一商标字号。
2002年,吴再添向国家商标总局提出注册“吴再添”的服务商标,但在2004年国家商标总局发出公告时,厦门饮食服务有限公司提出了异议。
2004年7月,厦门饮食服务有限公司开始对“吴再添小吃店”进行改制,并将该店交由私人经营。
原“吴再添小吃店”改制后更名为“佳味再添小吃店”,虽然去掉了老人的姓,但“再添”的名字还照用。
去年9月28日,吴再添正式退休,并辞去了“吴再添小吃店”终生顾问的头衔。
随后,他在报纸上发表声明,表示未经他本人授权,任何单位个人不得使用他的姓名作商业使用。
显而易见,吴再添的声明直指他服务了40多年的厦门饮食服务公司。
这位76岁的老人,也由此打响了一场“姓名权保护战”。
最后,吴再添又向厦门市思明区工商局递交申请书,请求工商局纠正“佳味再添小吃店”使用其姓名作为企业名称。
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吴再添老人终于重新拿回属于自己的“吴再添”商标,老人说想让自己的手艺继续发扬下去,被更多人知道。
而目前“佳味再添小吃店”目前也还在经营状态,不过显然名气不如“吴再添”。
就算是用自己的名字做商标,也难免会有各种失去商标的可能,掌柜希望企业人在经营商标的时候,能够有所顾忌,要长久的经营好自己的商标。
也希望在老厦门,有更多像“吴再添”这样的老字号,被更多的人知道,不仅留在人们的津津乐道里,更留在岁月长河里,成为历史的瑰宝。
中国大陆
美国
日本
韩国
新加坡
英国
德国
BVI
开曼
澳大利亚
加拿大
中国澳门
中国台湾
印度
法国
西班牙
意大利
马来西亚
泰国
荷兰
瑞士
阿联酋
沙特阿拉伯
以色列
新西兰
墨西哥
巴西
阿根廷
尼日利亚
南非
埃及
哥伦比亚
智利
秘鲁
乌拉圭
比利时
瑞典
芬兰
葡萄牙
加纳
肯尼亚
摩洛哥
斐济
萨摩亚
巴哈马
巴巴多斯
哥斯达黎加
毛里求斯
塞舌尔
百慕大
巴拿马
伯利兹
安圭拉
马绍尔
厄瓜多尔
记账报税
税务筹划
一般纳税人申请
小规模纳税人申请
进出口退税
离岸开户
商标注册
专利申请
著作权登记
公证认证
电商入驻
网站建设
VAT注册
ODI跨境投资备案
许可证办理
体系认证
企业信用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