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等式是反映各个会计要素经济关系的数学表达式.其所揭示的永恒规律,是会计的独特魅力和奇妙之处.人们约定俗成,习惯将其作为复式记账、试算平衡和编制财务报表的理论依据.但是,我们眼中的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真的就那么完美无缺吗?比如利得、损失、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综合收益在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中,是否该有一席之地?会计等式除了一般的数学意义,是否还有独特的会计意义和经济意义?合肥会计培训的老师希望通过以下的问题解答,我们能对会计等式更加了解.
下面是合肥会计培训的老师给大家带来的知识:
【问题】
1.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要素侧重于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资产负债表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为什么是会计恒等式?资产是否会大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
2.为什么不说“资产=所有者权益+负债”或“负债+所有者权益=资产”呢?
3.利得和损失均会影响利润吗?
4.收入、费用和利润要素侧重于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利润表等式“收入-费用=利润”中的“收入”“费用”和“利润”有何特殊含义?如何计算净利润?净利润与综合收益有何联系和区别?
5.资产负债表等式属于静态等式,利润表等式属于动态等式.如何构建将资产负债表要素和利润表要素联结起来的扩展的会计等式?
6.为什么说会计等式是编制资产负债表、复式记账和试算平衡的理论依据?
【解答】
1.一个企业的资产和权益,实际上是同一资金的两个不同方面,是从资金的占用形式和来源两个不同角度观察和分析的结果.在企业中,任何资产都有其相应的权益要求,谁提供了资产谁就对资产拥有索偿权.其中,以投资者的身份向企业投入资产而形成的权益,为所有者权益;以债权人的身份向企业提供资产而形成的权益,为债权人权益或负债.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决定了在数量上一个企业的资产总额与权益(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总额必定相等,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当企业经营成功、不断实现利润时,所有者权益就会被增厚;反之,如果企业经营失败出现亏损,所有者权益就会被侵蚀,金额越来越小,直至为零或负数.在正常情况下,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应为正数,也有一定的负债余额.即便有些负债经营的行业(比如银行)需要借助较高的杠杆实现“借鸡生蛋”和“借船出海”,但也有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应将一定比例的所有者权益作为风险屏障.但如果企业经营不善,亏损严重,不排除会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况,此时资产小于负债,所有者权益甚至为负了,会计等式仍然成立,但有破产清算和不能持续经营的风险.
2.资产负债表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有特定的经济含义.“负债”列在前面表示.当企业终止经营或破产清算时,资产首先要用于偿还债务,若有剩余才可以用来分配给所有者.
也就是说,债权人对企业资产的要求权优先于投资者,具有第一位的求偿权;而所有者权益是企业全部资产抵减全部负债后的剩余部分,即剩余权益,只具有第二位的求偿权.
为了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必须将负债排在第一,所有者权益排在第二,否则将没有债权人敢借钱给企业.因此,这一会计恒等式右边两个要素的位置是不能颠倒的.
3.利得分为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营业外收入和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其他综合收益(贷方).损失分为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营业外支出和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其他综合收益(借方).
也就是说,利得和损失计入的科目有3个: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和其他综合收益(贷方/借方).其中,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直接进入利润表,虽不影响营业利润,但影响利润总额和净利润;其他综合收益属于所有者权益的一部分,直接进入资产负债表,不影响当期利润.
4.利润表等式“收入-费用=利润”中的“收入”“费用”和“利润”分别是指“营业收入”“营业费用”和“营业利润”.
如不考虑利得和损失,利润表等式“利润=收入-费用”是成立的,此时“利润(营业利润)=收入(营业收入)—费用(营业费用)”.如考虑利得和损失,此时“利润(净利润)=收入(营业收入)-费用(营业费用+所得税费用)+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收益=利润(净利润)+其他综合收益”.
5.不考虑利得和损失,在月底收入和费用结账前,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和费用均有余额,此时扩展的会计等式为“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
而在年底前的各月月末,收入和费用已结清,利润尚未结账,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均有余额,扩展的会计等式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每月实现的利润不断加计到所有者权益中).
年底和年初,收入、费用和利润均已结清,因而无余额,会计等式又恢复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费用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利润本身就归所有者所有.结账前有余额的收入、费用和利润均为所有者权益的中间形态,最终会内化到所有者权益中.
因此,联系“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会计恒等式,并不能将其与扩展的会计等式直接进行抵消,推论得出“费用=收入”和“利润=0”.也就是说,企业并不会有永远不赚不赔的宿命,只是等式存在的时点不同和中间进化形态使然.
如考虑利得和损失,唯一的不同在于,在月底结账前,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均有余额,此时扩展的会计等式为“资产+费用(营业费用)+营业外支出=负债+所有者权益(含其他综合收益)+收入(营业收入)+营业外收入”.
6.从资产负债表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来看,会计等式分为左右两方,并保持平衡关系.
由于会计等式分为左右两方,账户因此也分为左右两方,左方称为借方,右方称为贷方.资产负债表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为静态会计等式,即“资产(余额)=负债(余额)+所有者权益(余额)”,此处的余额包括期初余额和期末余额.从资产负债表等式出发,会计上将资产余额记在左方,即借方;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余额记在右方,即贷方.
资产增加的方向与其余额方向应相同,因此为借方;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增加的方向与其余额方向也应相同,即为贷方.
进一步推论,由于账户减少的方向应与增加的方向相反,因此资产减少的方向应为贷方,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减少的方向应为借方.
再根据扩展的会计等式,费用、营业外支出在等式左方,收入、营业外收入和利润在等式右方,因此费用、营业外支出与资产具有类似的账户结构,如有余额在借方,增加在借方,减少在贷方;收入、营业外收入、利润、其他综合收益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具有类似的账户结构,如有余额在贷方(非常规状态下,利润为负时其余额在借方,其他综合收益为损失形式时其余额也在借方),增加在贷方,减少在借方.
会计恒等式左右方相等,必然意味着要求遵守“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记账规则.试算平衡的实质在于借贷平衡,包括所有账户整体上期初余额的借贷平衡、本期发生额的借贷平衡和期末余额的借贷平衡.
“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记账规则,必然意味着借贷本期发生额的借贷平衡.而期初和期末,只有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账户有余额,根据“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会计恒等式,期初余额和期末余额也必然都能保持借贷平衡.
总之,会计等式远不像看上去那么简单.相反它能量很大,内涵丰富.一不小心,我们可能就会陷入误区,或者违背常识,或者破坏会计在人们心中的精密性和精确性.这些都会影响到会计的科学性.所以,合肥会计培训的老师今天总结这些知识你可一定要牢记!什么?你还想要学习更多?小编推荐你加入合肥臣信会计培训班,这是合肥目前最好会计培训机构,真的是良心推荐,大家赶快拿起电话报名吧!
中国大陆
美国
日本
韩国
新加坡
英国
德国
BVI
开曼
澳大利亚
加拿大
中国澳门
中国台湾
印度
法国
西班牙
意大利
马来西亚
泰国
荷兰
瑞士
阿联酋
沙特阿拉伯
以色列
新西兰
墨西哥
巴西
阿根廷
尼日利亚
南非
埃及
哥伦比亚
智利
秘鲁
乌拉圭
比利时
瑞典
芬兰
葡萄牙
加纳
肯尼亚
摩洛哥
斐济
萨摩亚
巴哈马
巴巴多斯
哥斯达黎加
毛里求斯
塞舌尔
百慕大
巴拿马
伯利兹
安圭拉
马绍尔
厄瓜多尔
记账报税
税务筹划
一般纳税人申请
小规模纳税人申请
进出口退税
离岸开户
商标注册
专利申请
著作权登记
公证认证
电商入驻
网站建设
VAT注册
ODI跨境投资备案
许可证办理
体系认证
企业信用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