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互联网名人雕爷写了一篇《品牌的消失》,再次向品牌“定位”理论开炮,声称“所有商学院已经印刷出来的教科书,都可以销毁了……伟大的定位理论在未来毫无用处。
所有的广告公司可以暂时先解散了……传统广告理论,没半点用武之地。”
跨品类不代表品牌消失
这是自2015年“小米适不适用定位理论”争论以来的再次理念碰撞。
不过,以一些零星现象推导出的结论是不是站得住脚呢?
海飞丝是第一个例子。
雕爷以宝洁的颓势为证,说明品类型的品牌正在无可挽回地失去自己的消费者。
他解释,分流掉海飞丝消费者的是微博名人兜售的“洋甘菊洗发水”、映客主播推荐的“个人品牌精油洗发水”……这种情况可能存在,但无可否认的是,海飞丝仍然是公认的去屑第一品牌,飘柔仍是柔顺的首选,潘婷仍是营养头发的代名词。
伴随淘宝出现的个性化的、小众化的洗发水一直存在,并没有哪一个有取代海飞丝飘柔的迹象。
雕爷举的第二个例子是罗辑思维。
其社群营销已经成为一个卖货的实体:卖书、卖油画、手表、盆栽、箱包和茶叶。
这些产品看起来没有品类的一致性,因此雕爷得出结论:在这个场景下,传统塑造“品类型品牌”的一切方法论都失效了。
无数App或公众号都是先聚集一帮人,然后围绕着这群有共同特点的人,卖给他们任何东西,关键是可以乱跨品类。
细分,再细分,是大趋势!
诚然,罗辑思维的社群营销已经蜕变为赤裸裸的——卖货。
这个平台藉此也成为隐形的电商。
但是它仍然有自己的鲜明标签,也就是说“定位”。
罗辑思维的粉丝群体以三四线城市的青年为主,他们需要罗振宇转述的种种“知识”以获得存在感,形成了一个以知识为自我标签的互联网社群。
正是“知识”的标签,让它顺理成章地转入“卖书”这一主业。
随后它也延展了卖油画、卖手表等产品,但归根结底其都是以“知识”为入口,用“知识”包装后贩卖的。
因此,罗辑思维实际是定位在了“知识社群”这一品类,它的确可以卖任何东西,只要是能用“知识”包装的。
但其局限性也很大,就是不能卖单价贵的或是价格透明度高的产品,因为用户群和运营成本在那摆着呢。
做个简单的假设就能证明雕爷的一大堆例子不成立。
那些网红、主播以自身个性背书贩售商品,都可以被看作一个个特色的“小杂货铺”。
网红、主播本人就是这个小杂货铺的品牌,罗振宇和菜头也一样。
因此,品牌并没有死,只不过更细分、细微化了。
有的甚至还不能被称为品牌,说是“商标”、“标签”才恰当。
小米的“百货式”产品说明了什么?
社群、网红、IP解决的是流量成本问题,相比于线上线下高价的流量,它们暂时是流量的价值洼地。
因此才会成为产品的热门营销通路。
但是这个价值洼地的红利迟早会被吃光,也就是到了和线上线下的流量价值持平的时候。
IP和网红会丰富流量入口的形态,也会一定程度上带来营销流程、产品流程的改变,但终究不能取代品牌。
以为互联网可以颠覆品牌理论的上一个受挫者是小米。
从五年前小米发布第一代手机开始,就赶上了微博、微信、App三大风口,借助当时线上的低价流量,小米成为互联网营销、粉丝运营的旗帜。
参与感、米粉、小米之家……小米把用户互动放在了极高的位置,把产品放在了极高的位置,以为用户和产品自然会产生相互拉动,却恰恰没有把品牌的建设放到应有的位置。
在过了高速发展期后,小米开始饱尝苦果。
增速下滑,用户数饱和,销量进入瓶颈。
而最要命的,是品牌形象低造成的长期在千元价格徘徊。
其他品牌纷纷冲破2500元关口向中高端手机进军时,小米却迟迟不能攻破2000元的关口。
“屌丝形象”成为品牌一大硬伤。
对比当年高呼“得屌丝者得天下”,用性价比攻城略地的豪迈,不得不说,品牌格局是个“起手式”,初创时的第一手就代表了眼界,小米沉迷于销售量而忽略了品牌,今天终于开始买单。
2015年,特劳特中国公司负责人邓德隆曾炮轰过小米,认为小米盒子、电视、平板是做不好的,顾客心智对应品牌定位,小米所有战略和其他资源都要围绕这个定位展开,应该从顾客、潜在用户的心智定位出发去发展,而不能一厢情愿做平台、做生态。
他认为小米在广大消费者心目中的定位是直销手机,即利用互联网直销手机。
如今不断延伸产品线,是在实施品牌延伸战略,长期来看将导致顾客心智认知混淆,模糊品牌认知,最终破坏品牌苦心培育的心智资源,使品牌贬值。
他的观点引起了巨大的争论。
互联网评论师金错刀认为在全面转型的“互联网+”时代,品牌定位理论不但陈旧了,对很多传统企业而言,简直就是一株大毒草。
因为,定位考虑的是竞争对手而不是用户。
其实,两者都没有在关键点上阐释清楚,所谓争论更像隔空挥拳,都在各自比划而没有碰撞。
小米没有品牌定位吗?它有:“为年轻用户提供低价手机、电视等智能终端并提供互联网服务的品牌”,这就是它今天的品牌形象。
在这个定位下,它可以销售任何智能化的终端硬件产品,但是手机和电视肯定是最核心的东西,周边延伸的产品能不能卖得好就是未知数了。
就像我们在欧美国家的轻奢品专卖店看到的,一个服装品牌理所当然地会销售服装周边的其他饰品:
手表、背包,甚至香水、沐浴露。你能说这些品牌没有品类的定位吗?当然有,只不过它会做适当延伸,将品牌IP充分物尽其用,给忠实的粉丝提供更多品类的产品。
小米的思路与此类似。
就像小米经常学习的无印良品一样,它想做的不仅仅是手机和电视,而是一个智能产品杂货铺。
理论是为了解释现象。
无法解释现象的就不能称为理论,基本能解释的理论需要发展和更新。
互联网浪潮下,传统的品牌理论确实需要根据变化而发展。
交易信息对称化,消费者迭代,市场差异化空间饱和等新的变化突破了传统理论的边界,亟待理论的迭代。
这些争论和探讨才是意义所在,才是移动互联网的贡献所在。
管理
特约编辑:周颖
中国大陆
美国
日本
韩国
新加坡
英国
德国
BVI
开曼
澳大利亚
加拿大
中国澳门
中国台湾
印度
法国
西班牙
意大利
马来西亚
泰国
荷兰
瑞士
阿联酋
沙特阿拉伯
以色列
新西兰
墨西哥
巴西
阿根廷
尼日利亚
南非
埃及
哥伦比亚
智利
秘鲁
乌拉圭
比利时
瑞典
芬兰
葡萄牙
加纳
肯尼亚
摩洛哥
斐济
萨摩亚
巴哈马
巴巴多斯
哥斯达黎加
毛里求斯
塞舌尔
百慕大
巴拿马
伯利兹
安圭拉
马绍尔
厄瓜多尔
记账报税
税务筹划
一般纳税人申请
小规模纳税人申请
进出口退税
离岸开户
商标注册
专利申请
著作权登记
公证认证
电商入驻
网站建设
VAT注册
ODI跨境投资备案
许可证办理
体系认证
企业信用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