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措施规定,所有非本地居民、所有本地及外地公司在香港买楼,都需要支付15%的"买家印花税";同时,如果买房之后三年内把房子出手,还需要支付一笔10%到20%不等额外的印花税。
这么算下来,如果一名非港籍人士在香港购买了一处价值1000万元的房产,随后又在半年内转手卖出,那么他就需要额外交纳总计35%、高达350万元的税款。非常明显,这个新政所瞄准的,就是照顾香港永久居民置业的需求,同时打击住宅市场短期炒卖风潮。香港财政司司长曾俊华帮打算炒楼的投资者们算了一笔账。
曾俊华:短线投资者要考虑三年内楼市的涨幅能不能抵消额外印花税的成本,也要顾及楼市在三年内进入下跌周期的风险。我们相信这项措施可以减低短线投资者的投资意愿,而不会对一般置业自住的香港市民造成太大的影响。
这次新政可谓是制定地迅速果断,实施地雷厉风行,对于意图炒楼的投资者,绝对是当头一棒。那么内地、乃至国际买家到底给香港楼市造成了多大压力呢?房产中介王小姐介绍,如果操作得当,用"谋取暴利"来形容香港炒楼,还是不算过分的。
一般炒楼以公司的名义购买,交楼时开始卖,大概能赚50%左右。这就等于没有供楼,就可以拿100万赚50万,200万赚100万。
其实,香港特区政府在早2010年11月就推出过额度为5%的额外印花税。不过,这两年之内香港楼价飙升,虽然成交量下降,但是12到24个月内将房产转手,需要交纳额外印花税的案例大幅增加,由3月的83宗增至9月的218宗。这基本宣告了5%印花税吓阻作用的彻底消失。
尽管如此,从之前的5%到如今极端情况下最高的35%,额外印花税新政是不是有点矫枉过正呢?香港财政司司长曾俊华解释,在楼市供求回复平衡之后,会考虑撤销这项措施。
曾俊华:我们明白这项措施可能会对一些外地人士造成不便,包括希望在香港置业自住的外地人士。但我希望他们可以谅解,这是一项在非常时期的非常措施。
同时,同样是出于照顾香港永久居民置业需求的目的,香港特区政府还会增加土地供应进行配合,预计未来3到4年,香港将会有65000个住宅单位推出。
这是不是意味着,尽管眼下税费高昂,但长期香港楼价会大跌,从而带来新的入市机会呢?美联房产置业顾问吴俊常年从事内地人士赴港买房的中介工作,他分析说,鉴于以纯炒楼为目的的内地买家比例很低,而且跟国际资本比起来是"小巫见大巫",因此新政不会给香港楼市带来太大影响。
吴俊:因为提交印花税主要的目的不是针对投资者或者大陆的人,因为QE3出台以后,很多外来资金包括国外基金进入香港买楼盘,措施主要是不想让香港楼盘涨地太高。所以楼价可能会下降,但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香港财政司司长曾俊华说,确保楼市健康平稳发展是持续的工作,如果楼市的发展方向继续与经济基调背道而驰,在维护社会民生和金融稳定的大前提下,政府会毫不犹疑地再推出强而有力的措施,维持市场健康平稳发展。
如欲查询更多有关非港人士买楼最高额外征税35%的资料,请与我们的专业顾问联系,我们将为您提供免费咨询服务
            
中国大陆
美国
日本
韩国
新加坡
英国
德国
BVI
开曼
澳大利亚
加拿大
中国澳门
中国台湾
印度
法国
西班牙
意大利
马来西亚
泰国
荷兰
瑞士
阿联酋
沙特阿拉伯
以色列
新西兰
墨西哥
巴西
阿根廷
尼日利亚
南非
埃及
哥伦比亚
智利
秘鲁
乌拉圭
比利时
瑞典
芬兰
葡萄牙
加纳
肯尼亚
摩洛哥
斐济
萨摩亚
巴哈马
巴巴多斯
哥斯达黎加
毛里求斯
塞舌尔
百慕大
巴拿马
伯利兹
安圭拉
马绍尔
厄瓜多尔
                    记账报税                
                    税务筹划                
                    一般纳税人申请                
                    小规模纳税人申请                
                    进出口退税                
                    离岸开户                
                    商标注册                
                    专利申请                
                    著作权登记                
                    公证认证                
                    电商入驻                
                    网站建设                
                    VAT注册                
                    ODI跨境投资备案                
                    许可证办理                
                    体系认证                
                    企业信用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