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国联邦海事委员会宣布与美国司法部达成首份协议,加强对在美国从事国际集装箱贸易的外国承运人的经济监管。此前,白宫发布了一项行政命令,旨在遏制航运公司潜在的反竞争行为。
最新获悉,美国联邦海事委员会(FMC)计划对在美国市场运营的前9大集装箱航运公司进行审计,以查明它们是否在利用其市场支配力向托运人收取过多的滞箱费和滞港费。
据该机构称,FMC主席 Daniel Maffei于周一启动了船舶运营公共承运人审计计划(Common Carrier Audit program),还将提供有助于定期监测海运服务市场的额外信息。
按市场份额计算,FMC的审计对象包含了前九大集装箱公司:马士基、地企服快车航运、中远海运集运、达飞轮船、长荣、赫伯罗特、ONE(Ocean Network Express)、HMM和阳明海运。前十大船公司只有以星幸免。
“联邦海事委员会致力于确保法律得到遵守,并确保托运人没有遭受不公平,”Maffei评论道,并指出他的审计团队将努力加强与承运人就供应链挑战进行对话。
“当然,如果审计团队发现被禁止的活动,委员会将采取适当的行动。此外,如果有必要,审计过程收集的信息可能会导致FMC法规和行业指南的变化,”Maffei 说。
FMC表示,将对参与审计的航运公司进行分析,以确定它们的做法是否符合FMC关于美国滞箱和滞港的规定。
“无论委员会是否收到正式或非正式的投诉”,每家航运公司都将接受审计。“委员会将与各公司合作,处理它们对规则的适用问题,并澄清任何问题或含糊之处。承运商所提供的资料可用于建立业界最佳做法。”FMC表示。
该机构指出,FMC总经理Lucille Marvin将领导审计计划,该计划最初将由 FMC的现有员工组成。审计工作将首先要求提供资料,建立季度报告数据库,使委员会能够评估如何管理滞箱费和滞港费。回应之后将与承运人进行单独访谈。
FMC 表示,除了滞箱费和滞港费外,审计还可能包括计费、上诉程序、处罚评估和任何承运人其他限制性的相关做法。
此前,白宫新闻秘书Jen Psaki其在宣布一项针对航运的行政命令时,指责航运公司——“货物在港口停留期间的巨额费用”。
托运人称,当交通拥堵使他们无法提取进口货物、归还集装箱设备时,他们要支付数十万美元的费用。
在过去的12个月里,由于创纪录的亚洲进口货物堵塞了美国海运码头,使得卡车司机更难提箱和卸货,使得这些费用有所增加。集装箱班轮公司还要收取相应的费用,以激励及时运走货物和归还设备。
这些不合理滞箱费和滞港费引起托运人长期以来的不满,托运人和卡车司机认为,一些集装箱班轮公司正把滞留费、仓储费作收入来源。
这导致美国工业运输联盟(NITL)在5月采取了一个不寻常的举措,提议修改《航运法》。农业运输联盟(AgTC)还就如何确保滞箱费和滞港费的准确和公平提出了建议。
            
中国大陆
美国
日本
韩国
新加坡
英国
德国
BVI
开曼
澳大利亚
加拿大
中国澳门
中国台湾
印度
法国
西班牙
意大利
马来西亚
泰国
荷兰
瑞士
阿联酋
沙特阿拉伯
以色列
新西兰
墨西哥
巴西
阿根廷
尼日利亚
南非
埃及
哥伦比亚
智利
秘鲁
乌拉圭
比利时
瑞典
芬兰
葡萄牙
加纳
肯尼亚
摩洛哥
斐济
萨摩亚
巴哈马
巴巴多斯
哥斯达黎加
毛里求斯
塞舌尔
百慕大
巴拿马
伯利兹
安圭拉
马绍尔
厄瓜多尔
                    记账报税                
                    税务筹划                
                    一般纳税人申请                
                    小规模纳税人申请                
                    进出口退税                
                    离岸开户                
                    商标注册                
                    专利申请                
                    著作权登记                
                    公证认证                
                    电商入驻                
                    网站建设                
                    VAT注册                
                    ODI跨境投资备案                
                    许可证办理                
                    体系认证                
                    企业信用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