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审计准则分为国家审计准则和社会审计准则两大类。其中,国家审计准则又分为政府审计基本准则和政府审计具体准则。社会审计准则主要包括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和内部审计具体准则。本文将详细介绍我国审计准则的基本内容及其分类。
一、政府审计基本准则
政府审计基本准则作为政府审计准则的总纲,涵盖了审计的目的、依据、政府审计的含义、适用范围及对审计的基本要求。政府审计基本准则由总则、一般准则、作业准则、报告准则、处理处罚准则和附则组成。
1. 总则:规定了政府审计准则的目的、依据、政府审计的含义、适用范围及对审计的基本要求。
2. 一般准则:明确了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应具备的资格条件和执业要求。
3. 作业准则:指导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在审计准备和实施阶段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
4. 报告准则:规定了审计小组反映审计结果、提出审计报告以及审计机关审定审计报告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
5. 处理处罚准则:明确了审计机关在作出审计评价、出具意见书及对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制度规定的行为给予处理、处罚时应遵循的规范。
6. 附则:说明了政府审计具体准则制定的依据、本准则的解释权及实施日期。
二、政府审计具体准则
政府审计具体准则是基于政府审计基本准则制定的,旨在指导我国政府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开展具体审计工作。目前已发布并实施的政府审计具体准则包括审计方案准则、审计事项测评等。
三、内部审计基本准则
内部审计基本准则主要阐述内部审计的目的、原则、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审计人员资格要求等方面内容。内部审计基本准则由总则、一般准则、作业准则、报告准则、处理处罚准则和附则组成。
1. 总则:规定了内部审计准则的目的、依据、内部审计的含义、适用范围及对内部审计的基本要求。
2. 一般准则:明确了内部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应具备的资格条件和执业要求。
3. 作业准则:指导内部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在审计准备和实施阶段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
4. 报告准则:规定了内部审计小组反映审计结果、提出审计报告以及内部审计机关审定审计报告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
5. 处理处罚准则:明确了内部审计机关在作出审计评价、出具意见书及对违反企业内部相关法律、法规、制度规定的行为给予处理、处罚时应遵循的规范。
6. 附则:说明了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制定的依据、本准则的解释权及实施日期。
四、内部审计具体准则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是根据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制定的,旨在指导企业内部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开展具体审计工作。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分为作业类、业务类和管理类三大类。
1. 作业类准则:涵盖了内部审计程序和技术方法方面的准则,具体包括审计计划、审计通知书、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结果沟通、审计报告、后续审计、审计抽样、分析程序等。
2. 业务类准则:包括内部控制审计、绩效审计、信息系统审计、对舞弊行为进行检查与报告等。
3. 管理类准则:包括内部审计机构的管理、与董事会或者管理层的关系、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利用外部专家服务、人际关系、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评价外部审计工作质量等。
总结来说,我国审计准则分为国家审计准则和社会审计准则两大类,其中国家审计准则包括政府审计基本准则和政府审计具体准则,社会审计准则主要包括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和内部审计具体准则。这些准则为确保审计工作的规范性、客观性和有效性提供了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