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渐攀升的气温表示春天来了,万物复苏,生机勃勃。撩人的杨柳絮开始上场撒欢,脸上、身上,空中、地面,随处可见。如何解决杨柳絮的干扰,一直以来相关企业都在专注研究中,相关的专利技术在产出,专利产品也在跟进。

杨柳絮自古以来就有种植,是古人诗句中的主角。“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可见生命力的顽强,因此街边的杨柳树非常常见。北京、河南、山东大部、河北中南部、山西南部等地,杨柳树栽种相对较多,一到季节,就不分昼夜的乱飘,给出行人带来了不便。

据统计,每棵成年杨、柳树每年生出28万—1485万枚白絮,重约1千克。以北京五环为例,截至2018年底,共有杨、柳树雌株28.4万棵,总共会产生284万吨杨柳絮,以一头大象5吨计算,换算下来,产生的杨柳絮相当于57头大象的重量。

目前我国普遍采取的方法主要有:修剪、地面湿化、改造及建设隔离带、注射药剂、雌株嫁接雄性枝干等。

为控制杨柳絮扬飞,我国企业也在行动。据数据显示,搜索“杨絮、柳絮”的专利信息,符合条件的专利信息共有118条,专利产品涵盖护面罩、冷凝器、洒水吸料一体车等。

杨柳絮与生活息息相关,却又是研究方面的冷门,本身相关的企业少见,愿意专款研究的就更少了。因此,在很长时间内,杨柳絮的干扰还是会继续下去,想要看到明显的效果还需继续努力,未来可期。

治理杨柳絮是件循序渐进的事,由此研究出的专利技术还是需要慎重保护,必要的专利申请要落实,提前做好知识产权布局,相信未来环境必定是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