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介绍,华南理工大学围绕国家及地方有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和实施细则,及时调整学校相关管理办法,修订出台了《华南理工大学知识产权管理办法》等文件,规定专利转让与实施许可90%以上收益奖励给发明人,极大调动发明人实施运用专利的积极性。
同时,该学校还探索设立了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创业试验区。
“这些举措进一步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创新创业热情,进一步明晰了科技成果转化路径,有效解决了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问题。”该负责人表示。
规章制度不断完善,但如何根据实践情况细化落实更为重要。
实践中,华南理工大学摸索出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专利成果转化模式。
该负责人介绍,学校创新性地对专利成果进行分级分类,采用专利池打包、转让、实施许可、作价入股创办企业等多种模式盘活专利资产。
除此之外,学校还针对目标企业,强化技术交流,有针对性地开展重点企业知识产权服务,解决企业技术难题,形成长期合作关系,甚至共建成果转化企业。
“在上述的‘芳纶纸专利成果’案例中,学校将所得股权的80%,约5347.2万元奖励给科研团队,由团队直接持股。”该负责人表示,通过较为全面的细化措施,学校的科研团队真正尝到了创新的甜头。
为了进一步发挥高校科研成果对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华南理工大学近年来也加强了专利布局和运营,使得一批具有突出技术优势和显著市场前景的专利成果实现转化,推动更多专利成果服务于企业转型升级和区域创新驱动发展。
其中,半导体发光器件核心团队创造了0.25平方毫米可量产LED显示器件的世界最小纪录,并形成了完整的专利保护体系,近3年累计为合作企业带来近160亿元销售额,新增利润达15.82亿元。
此外,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全面推进的“五院一园”成果转化战略布局,华南理工大学每年会遴选近100件优秀专利成果依托这些平台实施转化,助推建设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区域从“制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