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听到“税收违法”这个词,但你知道吗?它可不仅仅是税务行政处罚那么简单。税务机关会设立一个“黑名单”,专门公示那些情节严重的税收违法失信案件。一旦上了这个名单,影响的可就大了,不仅企业会受到限制,企业的法人代表也会受到牵连。

一、哪些情况会被列入“黑名单”?

那么,究竟哪些行为会被税务局拉入“黑名单”呢?这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上的,而是有明确的标准。根据《重大税收违法失信案件信息公布办法》,以下这些情况要特别注意:

1.账务造假,偷税漏税金额巨大: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记账凭证,或者在账簿上做手脚,多列支出、少列收入,又或者税务机关通知申报了,却拒不申报或者虚假申报,导致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达到100万元以上,并且这个金额还占到当年各税种应纳税总额的10%以上。

2.转移财产,恶意欠税:欠缴应纳税款,还采取转移或者隐匿财产的手段,妨碍税务机关追缴欠缴的税款,而且欠缴税款金额达到10万元以上。

3.骗取出口退税:这种行为性质非常恶劣,一旦查实,后果不堪设想。

4.暴力抗税:以暴力、威胁等手段拒不缴纳税款,这是直接挑战法律的底线。

5.虚开发票: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虚开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的其他发票,都是严重的违法行为。

6.大量虚开普通发票:虚开普通发票达到100份或者金额达到40万元以上。

7.非法印制、伪造发票:私自印制、伪造、变造发票,非法制造发票防伪专用品,伪造发票监制章,这些都是触犯刑法的行为。

8.走逃(失联):具有偷税、逃避追缴欠税、骗取出口退税、抗税、虚开发票等行为,经税务机关检查确认走逃(失联)的。

二、信用受损后,还能修复吗?

企业一旦被列入税收违法“黑名单”,信用会大打折扣,这会严重影响企业的业务开展,甚至会影响到企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所以,信用修复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信用到底能不能修复呢?答案是:分情况!

1.一般失信行为:提交相关身份材料和已履行行政处罚材料,公开做出信用修复承诺,信用网站核实后将在***短公示期期满后撤下公示信息。可以通过“信用中国”网站或手机APP、小程序便捷申请信用修复。主动向行政处罚决定机关提请开展信用修复的,经机关报送信用修复完成情况和信用信息公示的责任部门核实后,也将在***短公示期期满后撤下相关公示信息。

2.严重失信行为:除了上述做法外,还应主动参加信用修复专题培训,并向信用网站提交信用报告,经核实将在***短公示期期满后撤下公示信息。

3.特定严重失信行为:这种情况下,只能严格按***长公示期限公示,公示期间不予修复。

三、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符合《重大税收违法失信案件信息公布办法》第五条***款***项、第二项规定的情况,如果在信息公布前能及时缴清税款、滞纳金和罚款,经税务机关确认,案件信息将不会对外公布,只会录入税务系统内部。即使信息已经公布,只要及时缴清,也会停止公布并从公告栏中撤出。

所以,企业一定要重视税务合规,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纠正,避免被列入“黑名单”。即使不幸被列入,也要积极配合税务机关,争取早日修复信用,重新赢得市场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