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电商也随之崛起,人们在网上购物也早已不是什么奇闻异事。但是这两年生鲜电商也逐渐发展起来,却只有百分之一实现盈利。可尽管如此,还是有源源不断的商家加入这场生鲜电商之争。究竟生鲜行业电商如何才能更近一层楼?
投资圈,生鲜电商一直争议不断——尽管融资过亿,然而,发展多年之后,生鲜电商一直一直缺乏有效的盈利模式。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一组数据显示:生鲜电商4000多家入局者中,4%实现账面持平,88%亏损,且剩下的7%是巨额亏损,最终只有1%实现了盈利。
不过,即便如此,在国内市场,不管是互联网电商平台还是传统的线下超市,甚至连物流企业都踊跃地加入到了这场生鲜电商的争夺战。
那么,这些生鲜电商企业的未来如何呢?
以每日优鲜为代表的生鲜电商模式
2016年4月,上海本地生鲜电商平台美味七七宣告倒闭,这家曾经获得亚马逊中国2000万美元入股的明星创业项目,并没有熬过瓶颈期,最终死于资本断裂。
2017年7月31日,半成品净菜电商青年菜君被曝出因投资跳票公司陷入崩盘困境。
2016年8月1日,生鲜电商品牌“果食帮”又通过微信公众号宣布正式关门。
2017年7月3日,许鲜内部人士向北京商报透露,许鲜已进入清算环节,有部分员工被堵在了许鲜的仓库内。
对此,关于生鲜电商类的创业项目,效率开始被投资人列为是否投资的首要标准。
“对于生鲜电商类的初创项目,平台能否在采购端、仓储端、流量端等多个方面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从而获取更多的利润,这是项目能否融资的关键。”某投资人告诉GPLP君。
在众多失败案例面前,投资人也开始进行反思。
不过,在众多的生鲜电商当中,与倒闭的生鲜电商相比,每日优鲜似乎是活下来的那个,让人颇为关注。
对此,每日优鲜模式是否就是适合生鲜行业的最佳路径呢?
作为生鲜O2O电商平台,每日优鲜成立于2014年底,主要供应水果蔬菜、海鲜肉禽、牛奶零食等全品类,其模式主要为每日优鲜在主要城市建立起 “城市分选中心 + 社区配送中心”的极速达冷链物流体系,为用户提供“2小时送货上门”的极速冷链配送服务。
凭此模式,经历过去三年的发展,每日优鲜迅速晋升为10亿美元估值的独角兽。
“最近一线城市整体盈利,我比较开心。”2017年8月下旬,每日优鲜创始人兼CEO徐正宣布每日优鲜在一线城市实现了整体盈利,8月营收2.8亿元,在商业模式验证之后,每日优鲜开始盈利了。
那么每日优鲜的生鲜电商模式是否就是生鲜电商企业的未来吗?
就每日优鲜最为自豪的“前置仓+2小时速达”模式,其主要商业模式是以城市为中心建立分选中心,然后结合订单密度向社区渗透,形成半径三公里的圆形覆盖网,这样,可以尽可能的降低物流成本,前置仓的成本可以实现最优。
据公开资料,每日优鲜在北京设置一个前置仓的成本约5万元,企业日销售额可达3万元,看上去的确盈利丰厚,是一个不错的生意。
不过,仔细推敲,如果计算前置仓的真正成本的话,一个前置仓的月成本=建仓成本摊销+人工成本+水电煤+第三方合作建仓分成。
比如,在北京,每日优鲜号称建一个仓的成本为5万元,位置为“商圈和社区的偏僻物业”,这样,前置仓的优势就可以发挥最大。
不过,就现实而言,每月3万元的租金标准,在北京市三环可以找到的标的极少,据GPLP君询问相关房产中介人士,对方表示,北京四环以内库房非常少,或者根本没有这种类似房源。
这与每日优鲜的宣传有点相差甚远,或许,四环、五环之内还比较合理,但是这个位置就有点偏僻了,不仅无法覆盖核心用户群体的“三公里范围”,而且物流成本势必增加很多。
当然,作为生鲜仓储库房,温控系统必不可少,因此,水电费也将是另外的一个成本。
除此之外,如果每个前置仓需要配置3-4名员工的话,比如需要1名店长及2个搬运工,整体算来,每日优鲜要支付给第三方的人工月成本差不多接近3万元。
如果加上水电煤成本,人工成本以及每日优鲜宣布的3万元建仓成本,甚至还有一些第三方合作建仓的分成成本,每日优鲜的前置仓月成本就至少在8万元左右。
如果在成本一定的情况下,那么企业如果想在一线城市实现盈利或者增加利润,那么就需要企业增加销售。通常而言,对于一家互联网电商企业而言,决定销售额的主要因素包括订单量和客单价,而订单量又和新获客量、老客留存量以及复购率相关。简而言之,想要维持一定的销售额,需要开拓新客、留住老客,让他们尽可能高频次、高客单价地复购。
在开拓新用户方面,每日优鲜开始了大规模的促销活动,比如“99减80”这样几乎相当于“白送”的活动,在每日优鲜的官网,每个月都能见到好几次。
不过这样算下来,即便增加了很多用户,数据很好看,但是公司依旧亏损,为啥呢?
据2017年9月底,每日优鲜公布的数据显示,其全国的月订单突破300万单。
在北京,GPLP君假设每月北京有100万个订单的话,那么每天的订单数就是3万单左右,平均到每日优鲜公布的北京的300多个前置仓里面,则相当于每仓每天平均接单100个,如果乘以平均客单价75元的话,则每个仓库的每日平均销售额为7500元。
如果每个前置仓运营成本为8万元,每仓每天平均接单为100个的话,则平均到每单的前置仓成本为8元左右,如果再加上12-16元分拣和配送成本,按照生鲜行业最低6%-8%的损耗来计算的话,损坏成本为承担4-6元,再加上至少5%的第三方建仓合作分成4-8元,那么每日优鲜的每单运营成本要到28-38元。
最后,客单价75元,以30%的毛利来算,每单的利润为23元上下,无法cover28-38元的成本,这还没有算上“满99减80”的高额补贴成本。如果再计算总部的品牌成本、运营成本及宣传成本的话,那么每日优鲜的商业模式总体来讲还是亏损。
最终,如果号称已经盈利的每日优鲜都禁不起推敲的话,那么是否其他家独立的生鲜电商模式能够走出来不同路径呢?GPLP君对此表示关注。
新零售是生鲜电商的未来?
如果说新零售让很多传统企业及互联网企业看到了曙光的话,那么,对于独立生鲜电商来讲,也同样仿佛找到了救命稻草。
作为阿里孵化出的重磅新零售样板,盒马鲜生在2017年获得了较高的关注度,随着北京的两家店先后开业,盒马鲜生在全国的门店数量已经达到15家,这个集“生鲜超市+餐饮体验+线上业务仓储+外卖平台”为一体新业态,不仅是一块新零售的试验田,也是阿里在生鲜领域投下的一枚重要棋子。
当然,京东也不甘落后,在冷链物流方面,据京东发布的公开资料显示,全国有300多个城市的消费者可以享受京东自营生鲜配送,其中超过220个城市实现了当日达和次日达,京东方面表示,京东生鲜冷链日均仓库订单处理能力为100万件,预计到2020年,随着京东仓储面积不断扩展以及智慧物流技术的应用落地,京东生鲜冷链日均仓库订单处理能力将达到800万件。
对于巨头的反应以及面对新零售的到来,每日优鲜也不甘落后,在2017年下半年了启动“云冰箱”战略,集中推进“千品千仓”工程,计划发力前端——2017年6月,每日优鲜推出办公室无人货架项目“便利购”,在两个月内就实现了北京两千多个点位的铺设。
“我们要在无人货架项目上投入3亿元,迅速扩张到500人的团队,快速铺设10万个点位。”进军新零售,徐正显得胸有成竹。
只是,面对巨头的进攻,独立的生鲜电商,包括每日优鲜一切并不乐观。
或许,时间将会证明一切。
企服快车财务目前全国各地均有分公司以及合作机构办理各种财税业务,我司业务涵盖:
公司注册,代理记账,商标注册,工商变更,进出口权,出口退税代办等多元化业务,如有需要可拨打电话15827290669(微信同号)
中国大陆
美国
日本
韩国
新加坡
英国
德国
BVI
开曼
澳大利亚
加拿大
中国澳门
中国台湾
印度
法国
西班牙
意大利
马来西亚
泰国
荷兰
瑞士
阿联酋
沙特阿拉伯
以色列
新西兰
墨西哥
巴西
阿根廷
尼日利亚
南非
埃及
哥伦比亚
智利
秘鲁
乌拉圭
比利时
瑞典
芬兰
葡萄牙
加纳
肯尼亚
摩洛哥
斐济
萨摩亚
巴哈马
巴巴多斯
哥斯达黎加
毛里求斯
塞舌尔
百慕大
巴拿马
伯利兹
安圭拉
马绍尔
厄瓜多尔
记账报税
税务筹划
一般纳税人申请
小规模纳税人申请
进出口退税
离岸开户
商标注册
专利申请
著作权登记
公证认证
电商入驻
网站建设
VAT注册
ODI跨境投资备案
许可证办理
体系认证
企业信用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