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知名餐饮企业“真功夫”因其多个商标近似李小龙形象引发争议,并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及法院认定商标无效。
4月26日,是第25个世界知识产权日,记者注意到,真功夫在全网多个官方账号使用的头像,仍是此前已被判定无效的商标。
工作人员回应称,暂无更换商标的计划。
(4月26日 极目新闻)
“真功夫”与李小龙形象的商标争议由来已久。
李小龙作为“功夫之王”,其标志性武术动作和形象拥有极高的知名度与广泛的影响力。
“真功夫”未经授权,企图借助名人效应获取经济利益,这一行为显然侵犯了李小龙的肖像权,误导公众对服务来源的认知,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
国家知识产权局曾分别于2022年8月和2023年2月就作出过系列裁定:
争议商标予以无效宣告。“真功夫”不服裁定,向北京知识产权法院起诉国家知识产权局。
2024年6月,北京知识产权法院经审理后认为,诉争商标违反了商标法相关规定,应当予以无效宣告。
被诉裁定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作出程序合法。
驳回了原告真功夫公司的诉讼请求。
“真功夫”不服一审判决,向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2024年10月,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对真功夫公司的相关上诉主张不予支持,并作出终审判决:
驳回上诉,维持原判。然而,“真功夫”在相关商标已处于“无效宣告”状态后仍继续使用,暴露出知识产权保护执行层面的短板,也折射出部分企业对法律判决的消极态度。
从法律角度看,“真功夫”商标被判无效具有明确的法律依据。
其使用酷似李小龙形象的商标,长期被质疑利用名人效应牟利,却未获得合法授权。
法院的裁决既是对李小龙肖像权的保护,也是对知识产权规则的捍卫。
然而,判决后的执行困局更值得深思:若企业拒不履行法律义务,监管部门能否采取强制措施?平台是否应下架侵权内容?法律判决的权威性不能停留在纸面上,而需配套的强制执行机制。
从企业伦理角度看,“真功夫”的回应缺乏诚意。
知识产权保护不仅是法律问题,也是商业道德问题。
作为连锁餐饮巨头,“真功夫”理应以身作则,尊重原创、敬畏规则,而非利用司法程序的时间差继续“搭便车”。
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建立在合规经营的基础上,若企业坚持“以拖待变”,最终损害的将是自身商誉。
在知识产权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任何试图打“擦边球”的行为都将面临法律和市场的双重审视。
监管部门不妨以此为契机,建立更加紧密的“判决—执行—监督”闭环体系,对拒不整改的企业加大处罚力度;同时,公众和媒体也应持续监督,以社会共识倒逼企业守界。
只有这样,“保护知识产权”才不会沦为一句口号。
中国大陆
美国
日本
韩国
新加坡
英国
德国
BVI
开曼
澳大利亚
加拿大
中国澳门
中国台湾
印度
法国
西班牙
意大利
马来西亚
泰国
荷兰
瑞士
阿联酋
沙特阿拉伯
以色列
新西兰
墨西哥
巴西
阿根廷
尼日利亚
南非
埃及
哥伦比亚
智利
秘鲁
乌拉圭
比利时
瑞典
芬兰
葡萄牙
加纳
肯尼亚
摩洛哥
斐济
萨摩亚
巴哈马
巴巴多斯
哥斯达黎加
毛里求斯
塞舌尔
百慕大
巴拿马
伯利兹
安圭拉
马绍尔
厄瓜多尔
记账报税
税务筹划
一般纳税人申请
小规模纳税人申请
进出口退税
离岸开户
商标注册
专利申请
著作权登记
公证认证
电商入驻
网站建设
VAT注册
ODI跨境投资备案
许可证办理
体系认证
企业信用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