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电(记者赵文君)一封来自企业的商标侵权举报信,牵出跨9省份商标侵权系列案件;在伪装成正牌产品的手法背后,隐藏着专业化的制假售假产业链。
市场监管总局执法稽查局会同江苏、湖北、天津等9省份市场监管执法人员根据举报信提供的问题线索,历时近一年,查办商标侵权系列案件,共查处侵犯商标权等案件25起,涉案金额900余万元,罚没款1500余万元,其中10起案件移送司法机关。记者围绕该案件查处进行了采访。
一封举报信牵出案情
2019年12月,江苏省张家港保税区市场监管局收到商标权利人某外资公司的一封举报信:
这家机械密封件制造公司反映某企业生产、销售的产品,涉嫌侵犯本公司注册商标专用权,并附上调查信息。根据举报,市场监管执法人员暗访摸底、查明情况,现场发现大量涉嫌侵权的产品及包装盒,随即立案调查。
随着调查深入,执法人员发现案情并不简单。除被举报企业一家外,同区域中还有其他企业涉嫌侵权,被侵权目标还指向另外一个品牌。这不是单独一家企业制假售假,背后还隐藏着其他制假售假窝点。
执法人员不断收集掌握新信息,确定每一处制假售假窝点的具体方位,同时收集固定了大量网页证据,最终全面掌握了辖区内制假售假窝点情况。
与此同时,执法人员还分赴郑州、沈阳等地,对产品外销情况进行调查取证。经过半年调查,在权利人的配合协助下,执法人员掌握了相关企业涉嫌销售侵权商品的第一手证据。
2020年6月9日,市场监管执法人员开展突击检查,现场查获大量制造假冒机械密封件工具、商标标志、合格证等物证。
同时,执法人员兵分多路,分赴海口、长沙、岳阳等地,会同当地市场监管部门对部分采购涉嫌侵权商品的单位展开实地取证,进一步完善证据链条。
跨9省份追踪制假售假链条
初战告捷,但执法人员并未止步。出于职业敏感,执法人员判断,在前期查处的窝点背后,可能存在更隐蔽的制假售假链条,遂向上级市场监管部门报告情况。
市场监管总局执法稽查局高度重视,将此案定性为跨省域、链条化系列案件,统筹制定方案,统一协调指挥。执法人员经过暗中排查、深挖线索,最终锁定9省份的10多家侵权嫌疑企业。
“考虑到涉事企业相互间互动频繁,行业内熟识度和关联度较高,为避免打草惊蛇,我们要求各地悄悄深挖线索、默默做好准备,推动产销全链条执法。”执法稽查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武汉、杭州、天津、大连、成都等地按照统一部署,开展案前摸底排查工作,对多个区域、点位进行排查,锁定违法经营地址。
2020年10月13日下午3时,由执法稽查局统一指挥、9省份市场监管局同时开展的执法行动开始收网。
天津、武汉、浙江嘉善、河北邢台、四川成都……各地市场监管执法人员按计划同时行动,检查涉案企业生产包装现场、电脑微信中的交易记录、财务凭证等,现场发现9家企业存在涉嫌侵权物品,共查扣产品3665套、样品11套、包装物3679件。
同时,按照执法程序,对相关账本、合同、销售票据及经营电脑进行了封存。
铲除产供销违法链条
执法稽查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该系列案件违法行为呈现三大特点:
——违法行为专业化。不仅假冒他人的商标标识,还抄袭伪造产品说明手册、合格证、防伪标记等,伪装成正牌产品,手法更加专业,给辨别带来极大难度。
——制假售假链条化。上、下游关联的造假产业链,在联络获得订单后,连夜生产、迅速配送,隐蔽性强,而且彼此互通信息,逃避检查。
——营销宣传网络化。案件当事人建立自己的网站,并通过社交平台等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等做虚假宣传,推销产品。
针对涉案产品使用与权利人相同的商标、包装,注册与权利人商标相同的企业字号以及虚假宣传等情况,执法稽查局指导地方对违法行为综合分析,分别以侵犯商标权和不正当竞争立案查处。各地根据现场查扣的物品和生产销售记录,追查涉案产品生产源头和销售网络,扩展查办关联案件。对于涉嫌犯罪的,移送公安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查办一批案件,规范一个行业,净化一片区域。”执法稽查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该系列案件的查办对加强知识产权执法具有借鉴意义,注重在个案办理中深入挖掘上下游关联违法行为,铲除产供销违法链条,有效规范行业秩序。
中国大陆
美国
日本
韩国
新加坡
英国
德国
BVI
开曼
澳大利亚
加拿大
中国澳门
中国台湾
印度
法国
西班牙
意大利
马来西亚
泰国
荷兰
瑞士
阿联酋
沙特阿拉伯
以色列
新西兰
墨西哥
巴西
阿根廷
尼日利亚
南非
埃及
哥伦比亚
智利
秘鲁
乌拉圭
比利时
瑞典
芬兰
葡萄牙
加纳
肯尼亚
摩洛哥
斐济
萨摩亚
巴哈马
巴巴多斯
哥斯达黎加
毛里求斯
塞舌尔
百慕大
巴拿马
伯利兹
安圭拉
马绍尔
厄瓜多尔
记账报税
税务筹划
一般纳税人申请
小规模纳税人申请
进出口退税
离岸开户
商标注册
专利申请
著作权登记
公证认证
电商入驻
网站建设
VAT注册
ODI跨境投资备案
许可证办理
体系认证
企业信用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